这下真的让人看不懂了!明明自己有能力做的事,却偏偏交给台积电来做,还在自己地盘上帮它赚钱,亏损补上了,市场也被抢了,真是自掏腰包砸自己! 2021年台积电在南京扩产28纳米产线时,不少人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技术投资,可短短几年,它已经成了大陆成熟制程市场里的“隐形巨兽”,2024年,台积电南京厂的盈利飙升到数十亿元人民币,而在美国亚利桑那那边,同一家公司的先进制程厂却在连年亏损。 换句话说,中国大陆市场正在帮它“回血”,问题是,它做的不是7纳米、5纳米的高端芯片,而是大陆厂商早已能做的28纳米、16纳米芯片——这些是本土产业多年来苦心追赶、刚刚站稳脚的那一块。 如今,成熟制程的客户被它吸走,利润空间被挤压,本来能靠这块基础盘积累资金、研发力量的中芯国际、华虹、华润微,只能被迫让出市场,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南京厂能如此顺利,不只是靠技术。 地方的水电优惠、税收减免、土地扶持、人才政策,全都敞开给了它,这些原本是给国产企业护航的资源,台积电的全球布局看似商业操作,其实早就被华盛顿写进了产业战略里。 美国那边封锁先进制程的设备出口,另一边又默许台积电在中国继续做成熟制程,用“供应链多元化”的名义维持它的利润流,你说,这是市场竞争,还是一种更深的博弈?这事该怎么看? 台积电的南京厂不是坏事的表象,它是真实的双刃剑,一边,它让大陆供应链更稳,客户更容易拿到芯片,整个产业的短期风险被削弱;另一边,它让本土制造的成长空间被挤掉,成了别人平衡全球亏损的“利润池”。 这不是台积电的问题,而是我们在开放与自主之间的选择,成熟制程不是老掉牙的技术,它是每台新能源汽车、每个智能家电都离不开的基石,谁握住了基石,谁就决定了产业的节奏。 当这块基石被台积电轻松占住,本土企业就很难继续在利润中投入研发,产业升级的链条会被拖慢,有人说开放带来竞争,但问题在于,这个竞争得有护栏,美国可以为“国家安全”设限,我们凭什么不能为“产业安全”筑底?如果市场完全让外资主导,哪怕赚的是同一笔钱,利益流向也完全不同。 台积电在大陆赚的每一元,最终都会流向它的总部,填平它在美国的窟窿,而不是反哺中国的创新体系,这笔账,谁都算得明白,技术的自主,不只是追求先进制程那条路,更是守住自己能做、该做的那部分市场,成熟制程的护城河,一旦被他人筑起,本土厂商再想突围就难上加难。 真正让人警醒的,不是台积电的成功,而是我们还在把“引进”当作成长的捷径,全球半导体进入重构期,谁掌握产能、谁控制供应链,谁就在下盘棋,这个时候,自主不只是口号,而是底线。 看似开放的合作,若失去了对等,就成了慢性依赖,等我们回过头发现,市场被拿走、人才被吸走、资源被掏空,那时补也补不回,科技竞争的本质,不在谁最聪明,而在谁能守得住自己那块地。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该做的不是喊口号,而是立规矩——让外资来可以,但得是双赢,不是单边获利,国家的芯片路,不该靠别人施舍利润来维持,而该靠自己的产业节奏去稳扎稳打,只有这样,芯片这根“数字脊梁”才不会再被别人牵着走。 有时候最大的风险,不是落后,而是放弃主动权,你觉得呢?在全球芯片博弈的棋盘上,我们到底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

蓝色天空
妥妥滴资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