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终于还是出手了!很多人以为,他对郑丽文追思吴石的回应,只是一句“官腔”。

青橘小罐 2025-11-10 11:07:19

侯友宜,终于还是出手了!很多人以为,他对郑丽文追思吴石的回应,只是一句“官腔”。错了!真相是,这句“遵守法规、符合期待”,是侯友宜亲手筑起的一道“政治防火墙”,他用“切割”党主席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的“本土安全”!   11月8日的台北,“白色恐怖秋祭”现场气氛庄重,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缓步走到吴石将军的遗像前,深深鞠躬并献上白菊。   这个举动瞬间引发热议,吴石将军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被追授革命烈士称号,郑丽文作为国民党主席公开追思他,无疑亮明了“坚定统派”的深蓝立场。   可就在大家等着党内核心人物呼应时,本土派领军人物侯友宜的回应却透着古怪,活动遵守法规,符合部分期待。   既不肯定也不反对,短短一句话,把“切割”的意味藏得明明白白,也让国民党内部由来已久的派系裂痕,再次暴露在阳光之下。   要读懂这场“表态博弈”,得先搞懂两个人的立场和吴石将军的特殊意义。   吴石将军当年在国民党内部身居要职,却冒着生命危险为大陆传递关键军事情报,1950年因身份暴露牺牲,他既是国民党历史上的“政治受难者”,更是大陆认可的革命烈士。   郑丽文选择在这个场合向他致敬,不是一时冲动,她能以过半票数当选主席,靠的就是深蓝党员的坚定支持,这次追思既是兑现对支持者的承诺,也是想强化国民党的“统派”底色。   可侯友宜的算盘完全不同,他是国民党本土派的核心,一直想争取中间选民和对两岸议题态度模糊的浅绿群体,为2028年参选铺路,要是公开支持郑丽文,等于把自己的“中间路线”招牌砸了,所以只能用一句不痛不痒的话撇清关系。   侯友宜的“切割术”其实早有先例,之前郑丽文提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侯友宜就绕着弯子说“要先顾好台湾民生”。   这次秋祭事件后,他更是悄悄安排团队接触浅绿社团,放出“会兼顾本土情感”的信号。   这种“两头讨好”的做法,看似稳妥,实则暴露了国民党的致命问题:在两岸立场上始终“精神分裂”。   深蓝派想坚守“一个中国”的统派立场,拉拢坚定统选民,本土派想模糊两岸议题,靠“中间路线”抢票;还有些人干脆随风倒,哪个立场有利就站哪边。   这种分裂不是一天两天了,早有历史根源,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一直存在“外省籍深蓝”和“本省籍本土派”的对立,马英九时期虽然靠着“九二共识”维持了表面团结,但两派的暗斗从没停过。   2020年选举失败后,两派更是互相甩锅,深蓝骂本土派“立场不坚定丢了统派选票”,本土派怨深蓝“太激进吓跑中间选民”。   郑丽文当选后想靠深蓝立场凝聚人心,可侯友宜这些本土派却想着为自己的选举铺路,根本不愿配合,这次秋祭事件不过是矛盾的集中爆发。   最尴尬的是,这种内部撕裂,让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越来越没说服力。   大陆看重的是“一个中国”的明确立场,郑丽文的举动虽然符合这个方向,却得不到党内核心人物的支持。   台湾中间选民讨厌“立场摇摆”,侯友宜的模糊表态不仅没拉到票,反而让人觉得“不真诚”,浅绿群体本来就对国民党有偏见,侯友宜的示好也没能改变他们的看法。   结果就是,深蓝觉得国民党“不够统”,中间选民觉得“没立场”,浅绿觉得“不可信”,国民党成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存在。   其实国民党的出路从来不在“讨好哪一派”,而在“明确自己是谁”。   两岸议题上,要么坚定站在“九二共识”和统一立场上,凝聚统派和中间选民,要么彻底放弃统派立场,但那样只会沦为绿营的“翻版”,失去自身特色。   国民党要是还搞不清自己的定位,任由深蓝和本土派互相拆台,别说2028年选举,恐怕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慢慢消失。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青橘小罐

青橘小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