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这次印度盯着比亚迪的电动大巴,打的还是老算盘:先画个大馅饼,拿 1000 辆大巴的超 22 亿大单勾着你,想着先把货拿到手,再用各种歪理邪说拖着尾款不给。 年前印度一笔 1000 辆电动大巴的订单闹得沸沸扬扬,本来以为又是中国企业被坑的戏码,没想到比亚迪早把算盘打得明明白白。 印度一开始交了 50% 的订金,美滋滋地把车壳子拉走了,心里指不定还想着先把东西攥手里,后续尾款能拖就拖,甚至再压点价,毕竟这套路他们玩了不是一次两次了。 可他们没想到,比亚迪根本不上当,没收到下一笔钱,核心的电池就是不发货。印度急着用大巴撑新能源转型的场面,没办法只能咬牙再交 20% 的钱,这才拿到电池。 本以为装好就能上路了,结果车子纹丝不动,找技术人员查了半天,才知道被比亚迪远程锁死了,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尾款不清,车就是一堆废铁! 可能有人会说比亚迪太狠,但你要是知道印度以前怎么坑企业的,就知道这根本是活该。这些年印度宰客的手段那叫一个熟练,简直把外资企业当肥羊宰。 就说小米吧,2022 年被印度执法部门扣了 46 亿多人民币,理由是所谓的违反外汇管理法,这笔钱差不多是小米近两年的净利润总和,你说狠不狠? 还有 vivo,在印度本土化做得够到位了吧,建工厂、找本地高管,结果呢?2023 年底被以洗钱为由抓了高管,之前还被冻结过 119 个银行账户,最后花了 8.3 亿人民币才摆平。 不止中国企业,韩国浦项制铁投了 120 亿美元想建炼钢厂,被征地、环保各种理由折腾了十几年,最后啥也没捞着只能撤场。 英国沃达丰更冤,正常的跨国交易被印度改了法律追着要 50 亿美元的税,简直是明抢。这些事儿看多了,谁还敢跟印度讲所谓的 “信誉”? 比亚迪能这么硬气,根本不是瞎咋呼,全靠硬实力撑着。这家企业在商用车领域砸了 140 多亿研发费,申请了 2381 项专利,从电池到电控全是自己的技术,不像有些企业得看别人脸色,它想远程锁车就有这技术底气。 而且比亚迪的车在印度早就站稳了脚跟,截至 2025 年初,35 个印度城市里跑着 2330 台带比亚迪底盘的电动大巴,市场份额占到 24%,意思就是每四台电动大巴里就有一台是比亚迪的底子。 这些车可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最能跑的一台都开了快 70 万公里,在印度那坑坑洼洼的路上都没掉过链子,比油车省不少钱,维修还方便,印度的公交系统早就离不了它了。 更关键的是,印度自己造不出靠谱的电动大巴,其他国际品牌要么价格高得离谱,要么适应不了印度的气候和路况。 就说印度本土的塔塔集团,造的电动大巴续航才 280 公里,高温天还掉电快,故障率也高;另一家老牌车企 Ashok Leyland 的车续航更差,才 270 公里。 对比之下,比亚迪的车快充一小时就能跑一天,实测续航能到 350 公里,自家的刀片电池经得住折腾,这实力摆在这儿,印度想换供应商都没地儿换去。 印度这次是真没辙了,之前那些宰客的套路全失灵了。以前他们总想着先把东西拿到手,再用各种理由拖尾款、压价格,实在不行就耍无赖,反正企业投了钱不想血本无归,大多会妥协。 可这次碰上个硬茬,比亚迪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不跟你赌信誉,直接用技术说话。电池跟车壳的编码是绑定的,想拆下来另用都不行,系统加密连黑客都头疼,不付尾款就是开不了车。 印度媒体骂比亚迪霸道,可骂归骂,最后还得乖乖掏钱,谁让自己刚需在这儿,又没替代品呢? 这事儿不光是比亚迪赢了,更给所有想跟印度做生意的企业提了个醒,印度那套宰客的老路子是真走不通了。 现在都 2025 年了,不是靠耍无赖就能占便宜的时代了,尤其是面对比亚迪这种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你敢耍花样,人家就有办法治你。 看看现在的情况,2025 年一年就有 3400 多家外企撤离印度,卷走了 16 万亿卢比的资本,这就是印度宰客的代价。 说到底,比亚迪这招不是狠,是清醒,是自保。以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总吃信誉的亏,追个尾款要走两年程序,最后还不一定能要回来,这次比亚迪用技术把规则写进了产品里,不诚信就用技术反制,这才是真的聪明。 这事儿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制造早就不是以前那种任人拿捏的样子了,有技术、有策略,谁想宰客就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 印度要是还不改改那些坏毛病,以后只会越来越难留住企业,所谓的 “宰客路” 只会越走越窄,最后彻底走死。这真叫大快人心,早就该有人这么治治他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