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1900家企业破产,默茨急了:绝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    德国经

顾议史实 2025-11-10 11:07:23

德国11900家企业破产,默茨急了:绝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     德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从“骄傲”到“焦虑”的剧烈转变。   2025年还没过完,全国破产企业数量就冲上11900家,创下近十年来的最高纪录,14万个工作岗位随之化为乌有,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34亿欧元。   如果说德国经济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那么现在,它的齿轮卡住了,破产企业中,服务业占比超过六成,尤其是餐饮和零售行业,几乎成了破产“重灾区”。   街头的小餐馆、社区的便利店、老牌百货商场,正在一批批地退出历史舞台,仅2025年第一季度,柏林市中心就关闭了超过450家小型零售门店。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制造业的全面跟跌,制造业破产同比增长17.5%,这对一个靠“德国制造”立身的国家来说,是沉重打击。   能源密集型行业首当其冲,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在高电价和高人力成本的双重夹击下,接连失守。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克虏伯钢铁厂的落幕,这个拥有两百年历史、曾撑起德国工业脊梁的老牌巨头,在2025年已经走向了尾声。   企业活不下去,资本自然也不会留下,过去五年,德国的资本净流出规模已经翻了三倍,许多德国本土企业将投资重心转向东欧甚至亚洲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却开始“逆向收购”,成为德国工业资产的接盘者,美的收购库卡、潍柴控股凯傲,已经不是个案,而是一种趋势。   德国工业产值在2025年第三季度同比下滑4.3%,这不是一个轻微的波动,而是结构性下沉的信号。   德国的问题,不只是企业“扛不住”,而是从根本上失去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力,能源政策,是这场危机的策源地之一。   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德国政府迅速采取“弃核退煤”的激进路线,短短十年内关停了17座核电站,同时关闭了超过60%的煤电厂。   本意是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结果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德国工业用电成本在2025年翻了近一倍,已经是中国的六倍以上。对于德国制造来说,这无异于“自断经脉”。   更讽刺的是,德国在拆除先进煤电厂后,不得不在能源危机影响下重新启用部分老旧火电站,以应对电力短缺。   默茨政府上台后,试图在技术议题上重新抢占话语权,同时重点发展量子计算、绿色科技、半导体制造等六大高科技领域。   这在纸面上,听起来很像是一场“德国复兴计划”,但问题在于,这一蓝图背后,几乎没有具体的实施路径。   资金从何而来?人才如何吸引?基础设施如何支撑? 这些问题一个都没有答案,更雪上加霜的是,英特尔原计划投资300亿欧元在德国建设芯片制造厂,最终因成本、政策不确定性等问题选择缩减投资规模,这是对德国投资环境的一次“投票”。   欧盟层面也难以提供实质支持,被寄予厚望的“德拉吉报告”,原本是欧盟推动科技自主的战略文件,但截至目前,其政策落实率仅为11.2%。   换句话说,德国既指望不上内部改革,也等不到外部扶持,与此同时,中美在技术领域的优势越来越难以追赶。   中国在AI专利申请数量上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美国则在高端芯片、基础研究方面保持绝对领先。   而德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仍低于中美,且多年未突破3%大关,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率仅为30%,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仍在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   默茨的表态,表达了德国想要“技术独立”的愿望,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德国今天的困境,不是因为中美强大,而是因为自己在关键领域的战略空心化。   从能源到产业、从技术到资本,德国步步为营,却也步步受困,当然,德国并非无可救药。   中国企业的进入并不是“吞并”,而是提供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可能,中德之间在技术层面具有高度互补性,德国仍然拥有在高端机械、汽车制造、材料科学方面的领先优势。   而中国在数字化、供应链、应用市场方面具备强大动能,如果德国能走出封闭、摒弃“技术民族主义”的情绪,转而寻求与亚洲合作伙伴的深度融合,也许能在未来的全球技术竞争中杀出一条生路。   德国不缺技术人才,也不缺工业底子,真正缺的是一套清晰务实的发展战略,从能源政策的摇摆,到产业政策的保守,再到资本环境的失控,德国的困局是自我设限的结果。   默茨要想真正改变现状,不能只靠喊口号,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银、拿出实打实的路线图。   在全球科技格局变动的大背景下,德国必须明白:不是谁决定技术未来,而是谁能抓住改写未来的机会。   如果德国继续在犹豫中错失窗口期,那么未来的技术主导权,自然不会在柏林的会议桌上诞生。 信息来源:欧洲太焦虑, 德国总理默茨:决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观察者网

0 阅读:64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