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提出具体统一路径:两岸统一后统称 “中国”,台湾称为 “中国台湾地区”,大陆称为 “中国大陆地区”。内部治理则保持不变,依照各自现有法律 “依法分治两地区”。 吴建国的设想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根植于他跨越两岸的人生经历。1950 年出生于台湾的他,1978 年获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后,放弃硅谷的发展机会回到台湾,后来出任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校长。 2000 年,他又举家移居上海,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名誉院长,成为两岸都任过高校校长的第一人。这种 “台湾成长、大陆发展” 的经历,让他对两岸的制度差异与共同根脉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理解。 在上海定居的二十多年里,吴建国一直致力于两岸文化融合。他发起成立 “沪台文化人联谊会”,推动台湾艺术家到大陆办展交流,还提出 “从文化交流到文化整合再到文化统一” 的思路。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父亲的教诲:“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回大陆为民族做贡献”,这种家国情结贯穿了他的实践 —— 连苏州工职院的校训 “我在乎你”,都被他解读为 “在乎小家,更在乎国家” 的延伸。 此次提出的统一路径,延续了他一贯的务实风格。“统称中国” 的提法,直接回应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原则,与历史学界强调的 “领土完整性” 一脉相承。 而 “依法分治两地区” 的设想,则考虑到两岸长期存在的制度差异,这与两岸问题专家李家泉提出的 “兼顾领土完整与政权平等性” 的思路不谋而合。吴建国很清楚,民进党多年来将 “一国两制” 污名化,导致部分台湾民众存在误解,因此他的设想更侧重用 “现有法律”“治理不变” 等表述降低心理门槛。 这种兼顾原则与现实的设想,很快引发两岸学界关注。有台湾学者指出,相比抽象的统一口号,吴建国的方案明确了名称定位和治理框架,更具讨论价值;大陆学者则认为,其核心符合 “一个中国” 原则,体现了对两岸现实的尊重。 但争议也同样存在,有 “台独” 倾向的舆论质疑其 “模糊主权”,而部分大陆民众则担心 “分治” 表述可能被曲解,这些分歧恰恰反映了统一议题的复杂性。 吴建国的设想并非首个两岸统一方案。此前已有学者提出过 102 种相关构想,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吴建国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既是台湾教育界的代表人物,又深度参与大陆建设,其方案更贴近两岸民间交流的实际需求。 他曾在文化交流活动中观察到,两岸年轻人对 “中国” 的身份认同在增强,但对制度差异仍有顾虑,因此方案中 “治理不变” 的设计,正是为了回应这种现实顾虑。 从实践层面看,两岸近年来的交流为这类设想提供了基础。2008 年两岸实现直接 “三通” 后,经贸文化往来持续深化,2024 年两岸贸易额虽受疫情影响有所波动,但仍保持在 3000 亿美元以上。 吴建国发起的文化联谊会已促成上百场两岸艺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台湾民众通过就业、求学深入了解大陆,这种民间层面的融合,正是统一路径能够被讨论的土壤。 作为长期深耕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学者,吴建国的方案更像是一次 “民间提案”,其价值在于为两岸对话提供了具体抓手。他始终强调,统一不是 “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 “将客观存在的一国两制转化为主观认同”,这种思路与许多两岸有识之士的共识一致。无论最终路径如何选择,这样基于现实、尊重历史的探讨,都在为两岸统一积累共识。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