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港独”、“台独”,为啥大家没听说过澳独?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 澳门的历史与香港、台湾有很大不同。葡萄牙人自16世纪中叶开始在澳门居住,但数百年间,他们的人口从未超过一千五百人,主要集中在港口区域管理贸易事务。 这种殖民统治相对温和,澳门居民始终保持着粤语、妈祖信仰和春节等传统文化,宗族祠堂也一直兴旺。 文化的根从未被割裂,身份认同自然稳定,这与英国在香港推行的全面英式教育和管理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说到1981年葡萄牙的国籍法,它确实允许部分澳门人申请葡萄牙护照。这对当时的澳门人来说,相当于多了一个选择权,一条可能的“后路”。 但重要的是,这种个人层面的选择机会,并没有削弱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型期的焦虑。 中葡两国关于澳门回归的谈判过程也相对平和,1979年两国建交时,葡萄牙就已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 1987年签署的《中葡联合声明》确定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整个过程没有激烈的外交角力,这种务实态度为平稳过渡创造了条件。 澳门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也是关键因素,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珠海就开始向澳门输送水电和日用品。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更成为澳门的经济腹地。这种地理与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使得澳门与内地早已形成命运共同体。 回归后,“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有目共睹。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长至2023年的3794.8亿澳门元,人均GDP达55.9万澳门元。 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覆盖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澳门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3.1岁,位居世界前列。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让人们更坚定地认同“一国两制”的成果。 因此,将澳门没有“独立”声简单归因于葡萄牙的护照政策,可能过于片面。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延续性奠定了坚实的国家认同基础;中葡双方的务实态度确保了政权平稳交接;内地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澳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增强了制度自信。 今天的澳门,87所大中小学已实现升降国旗、奏唱国歌全覆盖,爱国爱澳已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站在回归2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澳门的发展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人们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文化根脉得以延续,自然不会有动力追随任何分裂的幻想。 各位读者,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澳门的平稳发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网《澳门特区"成人礼":离家四百余载 归来仍是少年》 中国新闻网《澳门回归路之十二:澳门为何不是殖民地?》 中国人大网《基本法是澳门繁荣稳定根本法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