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印度财政部正式拍板,宣布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亚麻织物继续征收5年反倾销税,内地每米2.36美元,香港每米1.14美元。这事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印度对中港亚麻织物的反倾销大棒,一抡就是近18年,从2008年第一次启动调查,两次复审后,如今第三次按下续期键,这份“超长待机”的贸易限制,背后藏着实打实的产业焦虑。 2025年11月7日,印度财政部的通报一出炉,就给持续近18年的贸易博弈画下新节点。这次续征并非空穴来风,今年3月,印度本土企业Grasim Industries Limited-Jaya Shree Textiles正式提交申请,触发了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8月商工部给出肯定性终裁,最终财政部拍板延续税率不变。 要知道,印度纺织业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养活了1500万劳动力,而亚麻织物作为纺织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不少中小厂商的生计,这也是印度死死守住贸易保护红线的核心原因。 从税率差异能看出端倪,内地税率是香港的两倍多,并非刻意区别对待,而是基于两地产业结构差异的裁定,但本质都是通过税收壁垒削弱中港产品的价格优势。 近18年来,中港亚麻织物凭借稳定的品质和性价比,在全球市场备受青睐,这让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印度本土产业倍感压力。毕竟印度纺织业虽规模庞大,但基础设施老化、电力短缺等问题突出,电费更是中国的4倍,在成本竞争中本就处于劣势,只能靠反倾销税筑起“防护墙”。 这种长期贸易限制,对中港企业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不少厂商早年间就开始调整布局,要么拓展东南亚、欧洲等其他市场,要么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摆脱对价格竞争的依赖。 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发力,组织企业联合应诉、共享贸易规则信息,用合法手段维护权益。而印度的持续加码,看似保护了本土产业,实则可能错失更高效的产业链合作机会,长期来看还可能推高本土市场的原材料成本。 这场持续近18年的贸易博弈,本质是全球产业链分工下的利益平衡难题。印度的选择是固守本土产业,而中港企业则在压力下寻求突破,两种路径没有绝对对错,但贸易保护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在全球化依然是主流的当下,如何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共赢,或许才是两国纺织业该思考的长远命题,而这根续期5年的反倾销大棒,还将继续见证这场产业与利益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