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波览历史 2025-11-11 10:12:12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当初李兰娟院士的果敢决策让全国记住了她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晓,正是那段在基层医疗中苦学中医的经历,让她打破了学科壁垒,走出了一条中西医融合的创新之路。   而这条路上的探索与成就,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远。   1966年,22岁的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绍兴夏履公社卫生院时,面对的是农村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   中医科仅有一位老中医支撑,却要应对村民源源不断的慢性病和急症需求,而西医在基层复杂病症面前时常显得力不从心。   一次老中医外出出诊,一位产妇产后大出血血压归零,危急时刻,李兰娟想起老中医传授的“独参汤”急救法,搭配西医输液技术成功救人。   这一幕让她彻底明白,治病救人不该有中西医的界限。   没有老师指导,她就抱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在煤油灯下研读,不认识草药,她就利用休息时间钻进山林采集标本,对照医书一一辨识。   甚至因误尝有毒的“石龙芮”上吐下泻,醒来后第一时间在医书中标注警示。   彼时多数基层西医满足于完成常规诊疗,李兰娟却主动向中医取经,这份源于患者需求的执着,为她日后的医学突破埋下了关键伏笔。   临床救治之外,李兰娟的中西医融合思维早已延伸到公共卫生的广阔领域。很多人知道她研发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拯救了无数重症肝炎患者,却未必了解这项技术背后的公益底色。   上世纪80年代,她以3000元科研基金启动研究,攻克国际难题后,没有申请专利垄断技术,反而编写操作规范和治疗指南,通过全国学习班无偿传授给同行。   更难得的是,她将中西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公共卫生体系,早年在农村带领村民查钉螺防控血吸虫病,推动的农民免费健康体检项目,涵盖物理体检、三大常规、B超等多项内容,让浙江三分之一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   对比当下部分医疗机构“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李兰娟早在几十年前就实现了从临床救治到预防保健的全链条覆盖,这种思维超前性,正是中西医融合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时,李兰娟将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微生态学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救治路径。   她在研究中发现,H7N9、新冠等感染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健康人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科的比值(B/E)≥1.0,而患者该数值全部小于1,有益共生菌减少导致炎症反应加剧。   基于这一发现,她首创“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在抗病毒、抗休克等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干预措施。   2022年,83岁的新冠重症患者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后病情仍持续恶化,经肠道微生态制剂干预一周,排便和食欲明显改善,两周后拔除胃管转出ICU,这一案例印证了该策略的实际效果。   反观同期部分单纯依赖西医治疗的重症患者,因忽视微生态平衡,继发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李兰娟团队在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的研究还证实,新冠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与肺功能恢复密切相关,补充有益菌群能有效缩短康复周期。   这种将中医“扶正”理念与微生态研究结合的创新,打破了中西医融合仅停留在药物叠加的传统认知。   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质疑,李兰娟用循证医学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2020年武汉抗疫中,她带去的“新冠清肺汤”让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缩短2.3天,重症转化率下降40%,但仍有外国媒体质疑其“缺乏科学依据”。   为此,她联合钟南山等院士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284例新冠患者数据显示,中医药治疗组临床症状治愈率达91.5%,研究结果被国际期刊《Phytomedicine》收录。   2023年,钟南山团队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连花清瘟能将轻中度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缩短至4天,相关成果发表于《病毒学》杂志。   2025年9月,她的团队在《Journal of Infection》发表的研究,首次提供了人感染禽源性H10N5流感的临床证据,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   这些研究用西医认可的科学方法,为中医药正名,对比部分国家对传统医学的偏见,李兰娟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中国智慧在全球健康领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从基层卫生院的自学青年到工程院院士,从重症救治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李兰娟的经历证明,医学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固守学科标签,而在于以患者为中心的跨界创新。   她用毕生实践告诉我们,中医的整体思维与西医的精准技术能够相互赋能,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催生医疗创新的强大动力。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