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关羽深聊娱乐 2025-11-11 11:38:16

[太阳]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1994年,三峡大坝正式动工,2500亿的初期总投入(按当年物价)成为万众焦点,有人算过一笔简单账,按当时的电价和货运量,收回成本似乎需要数十年,也有人担忧,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的隐性支出会让这本账越算越亏。   如今,大坝已平稳运行20余年,这份横跨两代人的经济账本终于揭开面纱,不仅早已超额回本,更交出了一份生态、民生、经济共赢的精彩答卷。   折算2025年币值,当初的2500亿约合4000亿,其中主体工程954亿、130万居民移民安置856亿、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690亿,这笔巨额投资曾引发无数争议,但时间终会证明,这是中国基建史上最具远见的战略投资。   作为全球最大水电站,三峡的发电收益堪称账本核心,20余年来,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5万亿千瓦时,按平均上网电价0.55元/千瓦时计算,电费总收入超8250亿元,扣除20余年600多亿的运维成本,仅发电一项的净收益就足以覆盖初期总投入。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1.5万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替代了4.8亿吨标准煤燃烧,减少4.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笔环保收益不仅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下汗马功劳,更通过碳交易实现几百亿的额外经济价值。   在2022年川渝地区极端高温干旱时,三峡水库紧急加大下泄流量,保障了西南地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用电,这份能源安全兜底的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如果说发电是显性收益,防洪就是三峡大坝最珍贵的隐性资产,在投入账本中,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的巨额支出,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提升防洪能力,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跃升至百年一遇。   20余年来,三峡大坝累计拦蓄洪水超1500亿立方米,成功抵御了2010年、2016年、2020年等多次特大洪水,避免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核心区域的毁灭性灾害。   据水利部门测算,仅防洪一项,20余年累计避免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万亿元,保护了数千万人口和数百万公顷耕地,对沿岸百姓而言,这份保命钱让洪水围城的噩梦成为历史,是账本上最温暖的盈利。 长江曾是九曲回肠,川江航道更是险滩密布,三峡大坝建成后,通过双线五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让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航道通行能力从每年1000万吨飙升至5000万吨,2024年,三峡库区年货运量已达1.6亿吨,20余年来累计为航运企业节省运费640亿元。   这笔物流红利不仅降低了西南地区矿产、农产品的外运成本,更激活了长江经济带的贸易活力,重庆、武汉、宜昌等港口城市快速崛起,沿线物流、加工、贸易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税收,形成了一条黄金水道经济带。   此外,库区独特的山水风光也带动了旅游业发展,2024年库区周边旅游收入超80亿,成为当地百姓的增收新渠道。   有人担心,长期的生态维护和泥沙治理会侵蚀收益,事实上,三峡大坝每年生态维护支出约20亿,泥沙淤积治理累计投入100多亿,但这些支出换来的是库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的三峡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高峡平湖的生态价值正持续释放。   按照设计标准,三峡大坝剩余寿命仍有80年,未来,它将继续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核心枢纽、长江防洪的定海神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和安全屏障。   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技术创新、民生担当、生态智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账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精神资产。   三峡大坝的盈利账本,从来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经济账,它是130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账,是几代水利人攻坚克难的奋斗账,是国家着眼长远、惠及民生的责任账,2500亿投入,换来了超万亿的直接收益,更换来了长江安澜、百姓安居、生态向好的长远福祉。   如今,当我们翻开这份沉甸甸的账本,看到的不仅是超额回本的经济奇迹,更看到了中国基建的远见卓识与责任担当。   三峡大坝用20余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大国工程,从来都不追求短期回报,而是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宝贵财富,这份账本,还将在未来的岁月中,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0 阅读:2
关羽深聊娱乐

关羽深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