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专家信誓旦旦:俄罗斯一旦在俄乌战争中取胜,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输家。真的是如此吗? 最近,一位名叫斐敏欣的美籍华人专家公开发声:如果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胜出,中国将是最大的输家。这话听着挺有冲击力,乍一看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逻辑上有不少漏洞。咱们不妨理一理这套说法,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俄乌战争从2022年打到现在,已经进入消耗战阶段。俄罗斯陷入财政紧张,乌克兰大片国土被摧毁,两边都没落到什么便宜,即使俄罗斯保住东部控制区,从战略角度看也只是阶段性获利,不叫彻底胜利,这种局面下说中国会“躺输”,未免下结论太快。 斐敏欣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又继续和俄罗斯搞经济合作,这会让欧洲不满,从而对中国科技企业展开封锁和制裁,这逻辑并不成立。 欧洲对中国的技术限制,从2019年华为事件开始就已经启动,和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关系不大。比如荷兰ASML限制光刻机出口,是出于技术控制和市场保护的考量,即使中国站到欧美一边,也不会换来什么“通行证”。 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的核心原因,是中国制造业和高科技的快速崛起。在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行业,中国对欧美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这才是欧美持续打压的底层动因,中立与否,影响不大。 第二个观点是:俄罗斯如果赢了,欧美会逐步解除对俄制裁,拉着俄罗斯一起对付中国。这种判断更像是纸面推演,乌克兰战争的起点,就是北约东扩,俄罗斯对欧洲的敌意是结构性的。欧洲国家国力分散,安全依赖集体防御机制,天然对俄罗斯有戒心。 中国对欧洲来说虽然是竞争者,但不是安全威胁。俄罗斯却是传统地缘对手,历史上冲突不断,真要说拉着俄罗斯对付中国,从逻辑上就很难成立。 特朗普有没有想过拉拢俄罗斯?他确实提出过“缓和美俄关系”的想法,但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决定了这很难落地。两党对俄罗斯的敌意根深蒂固,不可能因为一个总统的主张就全部翻案。 普京也清楚,特朗普任期四年,中国却是地理上无法搬走的邻国,怎么选没那么难。 中国在整个冲突中的立场非常明确:不选边,不拱火,支持停火对话,这种中立策略,是中国一贯的外交逻辑。没有在这场冲突中押注任何一方,也没有利用战争谋取地缘利益,反而多次呼吁和平协商。 除了拆专家的逻辑,还有几个现实因素值得摆在台面上说。 首先,俄罗斯获胜后,“向东转”只会走得更快。俄乌冲突让俄罗斯和欧美的关系彻底撕裂,哪怕打赢了,也很难修复。 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为了稳定经济,只能继续加速“向东转”,对中国来说,这正是重要的战略机会。 能源上,俄罗斯会更多地通过远东管道和海运,向中国稳定供油供气,有助于降低中国能源进口的地缘风险。 贸易上,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达2448亿美元,后续俄罗斯重建经济结构,势必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中国商品、技术和资本有机会深度融入俄罗斯和中亚市场。这对中国拓展对外合作空间非常关键。 在金融层面,双方在“去美元化”、本币结算,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协调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对全球经济规则的参与度。这是增益,不是代价。 其次,欧洲对俄制裁早已伤筋动骨,不会再轻易搞“迁怒中国”。 这几年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自己也没少吃苦头,德国因为失去俄罗斯廉价天然气,经济直接损失超过2000亿欧元,2023年欧元区GDP增速只有0.5%,不少国家通胀高企,民众生活压力大,罢工潮此起彼伏。 如果俄罗斯获胜,欧洲的重点只会是怎么恢复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再横生枝节把矛头转向中国。毕竟中国是他们的重要市场,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都靠中国买单,现在再多得罪一个大客户,对他们没任何好处。 最后,欧美联手制华,执行条件根本不成立。 欧美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是硬核的,不是靠谈判就能抹平。而欧美自己内部也不是一个声音。美国国会内对援乌的争议已经拖延了多轮拨款计划,欧洲国家中像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中东欧国家,对继续援乌本就持保留态度。 西欧国家更多考虑经济利益,立场也不一致。 更重要的是,美国希望欧洲承担更多地缘政治责任,欧洲则在加速推进战略自主,法国和德国多次呼吁减少对美依赖。 这种背景下,欧美要联手拉着俄罗斯去制衡中国,不具备任何现实基础。 从现实出发,中国是全球制造链、能源市场和技术体系的重要一环。无论俄乌战争如何结束,中国的立场和战略自主性都不容易被外部事件左右。 “俄罗斯赢了,中国就输”这个判断,都不是基于现实的理性分析。国际博弈不是一场二选一的赌局,更不是哪一方赢了就能定义另一方的未来。中国要做的,是继续走自己的路,保持稳健的战略节奏,把握好全球格局变化下的每一个窗口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