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2 日,国家安全部详细披露一起重大间谍案:海归人员郝某在日本留学期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反,回国后潜伏进入某国家机要部门,长期窃取、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 5 项、秘密级国家秘密 2 项,以及 14 项符合《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的情报,最终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这起并非虚构的案件,堪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策反的 “典型样本”,给所有人敲响了国家安全的警钟 —— 保卫国家安全从不是口号,而是必须守住的现实底线。 郝某曾是众人眼中 “走出去的希望”,但 “出国留学” 从未自动等同于 “爱国” 标签:绝大多数留学生归国后致力于报效祖国,却有极少数人如郝某一般,沦为境外势力的棋子。 根据官方披露的完整流程,郝某的策反过程有着清晰的套路:留学期间因办理赴美签证结识美驻日本使馆官员泰德,对方以请客吃饭、赠送礼品、支付论文 “稿费” 等方式逐步拉近关系,随后介绍同事李军与郝某对接。 在郝某留学期满前,李军亮明美国中央情报局东京站人员身份,对其正式策反,郝某不仅签署了参谍协议,还接受了美方的专门考核和培训。归国后,郝某并非偶然入职机要单位,而是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精心策划下,精准 “应聘” 潜伏,期间多次与中情局人员秘密接头、收取间谍经费,持续开展窃密活动。 最值得警惕的是郝某的 “潜伏特质”:他在单位里与普通职员别无二致,日常打卡、参与工作交流,表面毫无异常,背地里却持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勾当。 这种 “隐蔽性” 正是此类间谍的可怕之处 —— 他们不靠暴力破坏,而是依托内部身份长期渗透,其行为往往在被查处前难以察觉,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危害更为深远。 国家安全部对郝某的打击并非偶然突袭,而是经过长期侦查、掌握确凿证据后的精准执法。无期徒刑的判决,绝非象征性惩戒,而是国家法律对 “出卖国家利益” 行为的严厉追责,彰显了我国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 此案也让不少人联想到董明珠曾 “不用海归” 的争议言论,虽二者无必然逻辑关联 —— 企业用人选择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本质不同,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核心问题:人才甄别不能只看学历、简历等外在标签,更要重视其忠诚底色、价值观取向和实际行为记录。 必须明确的是,不能因郝某一案就否定整个海归群体,绝大多数留学生始终心系祖国、踏实奋进,但这起案件确实提醒我们,人员甄别和背景审查必须严之又严,不能有丝毫松懈。 国家安全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容不得任何侥幸。从网络信息保密到人员背景核查,从单位内部管理到个人风险防范,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不是 “多疑”,而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 郝某案绝非个例,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的渗透策反从未停止,可能还有未被曝光的 “潜伏者”,这需要全社会保持高度警惕。 这起案件更给所有单位敲响警钟:新时代的用人导向,不能只重效率而忽视忠诚。 国家安全从来不是军队、公安等特定部门的 “独角戏”,而是每个组织、每个公民的共同责任。郝某的教训无比沉重:他曾拥有的 “高起点”“海归光环”,在国家安全面前一文不值;他自以为在为 “更大利益” 服务,实则只是境外势力的工具,最终落得身陷囹圄、一生尽毁的下场。 这不是戏剧化的悲剧,而是对所有公民的现实警示:任何试图触碰国家安全红线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捍卫国家利益,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容不得半点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