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11 14:17:43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1950 年朱家祖屋阁楼,朱其升孙子翻出泛黄信件,“润之” 二字让老人红了眼 —— 这信藏着他与毛主席的战友情。   老人放下手中铁锤,接过信坐在木凳上,指尖抚过字迹,秋日阳光透过窗,在信纸上投下细碎光影,记忆突然翻涌。   “那年我和你爷爷彭友胜,还有润之兄弟,在长沙枫树下拜了把子。” 他缓缓开口,孙子凑过来听得入神。   1911 年秋天,18 岁的朱其升在长沙军营遇到毛泽东,对方清瘦却精神,主动教他写自己的名字,两人很快熟络。   后来彭友胜也加入,三个年轻人常在军营旁的山坡聊天,毛泽东总说 “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听得热血沸腾。   某天傍晚,三人在枫树下歃血为盟,毛泽东说 “以后咱们就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话朱其升记了一辈子。   分别时毛泽东送他一本线装书,说 “多读书才能明事理”,他把书藏在包袱里,后来战乱中不慎遗失,至今仍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组织贴毛主席画像,朱其升看着画像突然愣住 —— 这分明就是当年的润之兄弟,他激动得手都抖了。   当晚他睡不着,点亮油灯反复看画像,妻子问他怎么了,他哽咽着说 “我见到润之兄弟了,他成国家领袖了”。   同一时间,彭友胜也在自家墙上贴了画像,老人对着画像念叨 “润之,你还记得当年的约定吗”,眼眶渐渐湿润。   彭友胜找村里识字先生写信,把当年结拜的细节一一写下,小心翼翼寄往北京,每天都去村口等回信,生怕没消息。   半个月后,邮局送信来,彭友胜拆开一看,竟是毛主席的亲笔信,信里问起朱其升的情况,还说想见面聊聊。   彭友胜赶紧去朱家报信,朱其升拿着信哭了,两人商量后,因彭友胜身体不好,决定由朱其升去北京。   临行前,朱其升妻子连夜缝了件新棉袄,往他包袱里塞了鸡蛋和自家腌的咸菜,反复叮嘱 “见到毛主席要懂礼貌”。   坐火车去北京时,朱其升看着窗外的工厂和学校,感慨道 “润之兄弟真的做到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   在北京,毛主席在中南海见了他,两人握手时,毛主席说 “其升兄弟,这么多年没见,你老了不少”,朱其升眼泪当场就掉了下来。   他们聊了很久,从当年的军营生活到现在的农村变化,毛主席还留他吃了饭,送了他一套新衣服和几本书。   朱其升回来后,把见面的事跟彭友胜说了,彭友胜羡慕得不行,毛主席后来还特意让当地政府给彭友胜发生活补助。   彭友胜用补助买了耕牛,农忙时还帮邻居耕地,有人问他为啥这么热心,他说 “润之兄弟教我们要互帮互助”。   如今,朱其升和彭友胜都已过世,朱家孙子把那封信和毛主席送的书珍藏在木盒里,每逢清明都会拿出来晾晒。   村里老人们还常说起三人的故事,孩子们听着故事长大,知道了当年有三个兄弟,为了老百姓的幸福一起努力过。   朱家祖屋的墙上,还挂着当年的毛主席画像,画像边缘虽有些磨损,但在阳光照耀下,依旧显得格外温暖。   那些泛黄的信件和书籍,不仅记录着一段珍贵的友谊,更见证了一个国家从苦难走向幸福的历程,代代相传。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青年毛泽东的一次从军经历)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