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已经发现,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峙的局面。因为乌克兰所有需要的武器、坦克、无人机、战车、轻步兵武器都是来自于北约国家制造和援助,现在乌克兰国内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这也是西方援助一停,泽连斯基就怒骂的原因。 谁都不能否认,俄罗斯的空袭力度确实够狠。从冲突一开始,俄军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就没停过,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坦克厂、扎波罗热机械制造厂、基辅兵工厂这些曾经的军工核心,早就被炸得千疮百孔,厂房塌了、设备毁了,别说造坦克无人机,就连修武器的零件都凑不齐。 到现在,乌克兰国内几乎没有完整的军工生产能力,轻武器都得靠进口,更别提重型装备了。 按道理说,没了自己的军工体系,乌克兰的武器打一件少一件,撑不了多久就得缴械。 可现实恰恰相反,俄军炸掉一批坦克,北约就给补上一批;无人机被击落几百架,西方的援助无人机就运进来几千架; 导弹打完了,美国的 “标枪”、英国的 “星光”、德国的 “铁拳” 就跟着到位。乌克兰就像个 “无底洞”,一边消耗着俄罗斯的弹药,一边靠着北约的补给不断回血,俄罗斯的空袭相当于只打了 “表面靶子”,没伤到真正的 “供血源头”。 北约的援助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 “战时输血”。 美国光 2022 年到 2024 年,就给了乌克兰超过 700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从 M1 主战坦克、“海马斯” 火箭炮,到 “弹簧刀” 巡飞弹、F-16 战斗机,全是能直接上战场的硬家伙。 欧盟各国也没闲着,德国给了 “豹 2” 坦克,法国送了 “凯撒” 自行火炮,波兰更是敞开了送苏式武器,连自己的库存都掏空了大半。 这些援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通过波兰、罗马尼亚的边境口岸,源源不断地运进乌克兰,甚至还有专门的 “武器绿色通道”,避开俄军的打击。 更关键的是,北约不光给成品武器,还帮着乌克兰维护、培训。 比如 F-16 战斗机,美国和欧洲的教官专门在波兰、罗马尼亚给乌克兰飞行员做培训,飞机的维修保养也由北约技术人员负责; “海马斯” 火箭炮的弹药,美国更是开足马力生产,确保乌克兰 “打多少有多少”。 乌克兰士兵拿着北约的武器,接受北约的训练,实际上已经成了 “穿着乌军制服的北约 Proxy 部队”,俄罗斯面对的根本不是单纯的乌克兰军队,而是背后整个北约的军工体系和后勤保障。 这也就能解释,为啥西方援助一有点松动,泽连斯基就急得跳脚怒骂。 前阵子美国国会延迟批准对乌援助法案,欧盟的援助款也没按时到账,乌克兰前线的弹药库存立马告急,有些部队甚至不得不减少炮击频率,泽连斯基直接在国际会议上怒批西方 “言而无信”,说 “你们的拖延就是在让乌克兰士兵送命”。 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全靠西方的 “输血” 撑着,一旦援助断了,手里的武器打光了,面对俄军的攻势根本毫无还手之力,所谓的 “对峙” 也就成了泡影。 俄罗斯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也尝试过打击北约对乌援助的运输线,比如轰炸边境口岸、桥梁,但北约的运输方式太灵活了,铁路被炸了就走公路,公路被盯上了就用卡车队夜间运输,加上波兰等国的保护,俄军很难彻底切断这条 “输血线”。 而且北约的军工产能确实惊人,美国的坦克工厂、欧洲的弹药厂都在满负荷生产,俄罗斯炸掉乌克兰一个兵工厂,北约能在本土开三条生产线补上,这种产能差距,光靠空袭根本无法弥补。 说到底,这场对峙的本质早就变了,不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国家的冲突,而是俄罗斯与背后的北约集团在进行间接对抗。 俄罗斯炸的是乌克兰的 “壳”,可支撑这个 “壳” 的是北约的 “核”,只要北约不停止援助,乌克兰就有源源不断的武器,俄军的空袭就很难改变对峙的基本盘。 普京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明明打垮了对手的本土产能,却打不垮对手背后的 “外援体系”,最后陷入了 “越炸越耗,越耗越僵” 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