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卡罗琳在例行记者会上对外表示:“此前,由于印度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我们对其采用了严格的关税惩罚,但是据我所知,他们现在已经大幅减少了俄罗斯石油进口,所以特朗普总统决定将取消对印度商品50%关税惩罚。 2025年7月31日。当时白宫突然宣布,因印度对美国乳制品征收30%-60%关税、大米征收70%-80%关税,且“持续向俄罗斯出售军事装备并采购石油”,决定自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惩罚性关税。 这一举措令印度措手不及——前一天其贸易部长还在公开场合表示“谈判进展顺利”,次日便遭遇关税重锤。美国此举不仅针对贸易壁垒,更将矛头指向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迫使印度调整外交策略。 关税升级后,印度经济迅速承压。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显示,自8月27日起,印度输美商品关税税率从25%飙升至50%,成为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征收的最高关税。 印度纺织、宝石加工等出口导向型产业首当其冲,大量依赖美国市场的工厂面临订单锐减、库存积压的困境。 更严峻的是,俄罗斯石油的“折扣诱惑”与美国关税的“经济绞索”形成两难选择:印度若继续采购俄油,虽能以低于国际市场5%-7%的价格维持能源成本,但将面临更高关税;若停止进口,国内能源价格可能飙升,加剧通胀压力。 印度并非没有反抗。8月3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能源采购决策独立自主”,油企与俄罗斯签订的长期合同也难以短期终止。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印度日均从俄罗斯进口170万桶原油,占其进口总量的35%,且通过转售欧洲获利超160亿美元。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一度让美国恼羞成怒,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威胁称,若印度不停止购买俄油,将“额外施加惩罚性关税”。 然而,印度的坚持并非毫无代价。美国关税大棒挥下后,印度出口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据印度工商联合会统计,仅纺织业就因关税损失超20亿美元订单,约30%的中小工厂面临倒闭风险。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出现反对声音——四大航空公司、飞行员工会及近500家旅游企业联名呼吁重开政府,警告贸易摩擦已导致航空业混乱,周末5000余航班延误,空管人员短缺4倍。 转机出现在10月。印度媒体报道,莫迪政府在内部会议中承认,长期承受50%关税将使本财年GDP增速跌破6%,被迫调整策略。 10月上半月,印度平均每日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量降至180万桶,虽仍高于9月,但增幅明显放缓。美国情报部门监测到这一变化后,特朗普态度开始软化。 11月10日,他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首次释放积极信号:“他们(印度)已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我们将把关税降下来。”次日,卡罗琳在记者会上正式确认这一决策。 从25%到50%再到取消,这场关税博弈折射出美印关系的复杂性。印度试图在大国间保持战略自主,既不愿放弃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又希望维持与美国的科技、贸易合作;美国则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将印度拉入西方阵营,遏制俄罗斯影响力。 然而,过度依赖关税施压不仅可能反噬自身经济,也可能推动印度进一步靠近其他新兴市场。例如,俄罗斯已宣布准备向印度转让核技术,包括小型陆基和漂浮核电站项目,这无疑为印度提供了能源多元化的新选项。 如今,关税惩罚虽已取消,但美印关系的裂痕并未完全修复。印度能否在美俄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美国是否会因其他议题再次挥舞关税大棒?这些问题仍悬而未决。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博弈最直观的影响或许体现在物价与就业上——关税取消后,印度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恢复,可能带动相关产业复苏;但若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类似的贸易摩擦仍可能卷土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