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昨晚(11月12日晚)报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周在国会发言时暗示,政府可能调整长期坚持的“无核三原则”,此举立即引发外界揣测她或正考虑放宽禁止核武进入日本领土的禁令。” “无核三原则”的根基可追溯至1967年佐藤荣作首相的国会答辩,其核心内容“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于1971年经国会决议确立为国策,成为日本战后和平主义的精神图腾。 对广岛、长崎的核爆幸存者而言,这三条原则是用血泪换来的国家承诺——93岁的田中照美曾带领数十位高龄被爆者发表联合声明,直言“绝不允许任何例外”。但高市早苗的发言,让这份坚守了58年的和平遗产首次出现政策层面的动摇。 这场争议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高市就抛出“特定紧急情况下需讨论‘不引进’原则”的论调,当时即引发轩然大波。 2025年3月,加拿大籍广岛被爆者Thurlow节子在联合国谴责日本拒绝参与禁核谈判,直指其“背叛历史”。而高市上台后,政策推进节奏明显加快:10月胜选后,她立即宣布将在2026年底前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安保文件,这些文件目前仍明确写着“坚持无核三原则”。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防卫省9月发布的潜艇研究报告,首次将“核动力选项”纳入下一代潜艇技术路线,暗示日本已突破核动力研发的技术禁忌。 政策松动的背后,是日本右翼势力对“军事大国化”的执念。高市早苗的安保政策与安倍晋三一脉相承,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绑定美国核力量,实现“安保自主性”的突破。 这种思路在东亚引发连锁反应:美国正推动在日本西南诸岛部署中程导弹,若核武器常态化部署成真,日本将从“无核国家”沦为“核共享国家”,彻底颠覆战后国际秩序。 更危险的是,这种转变可能刺激周边国家加速核武装,形成“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韩国近年已多次讨论“自主核威慑”,朝鲜则可能将日本核动向视为直接威胁。 国际社会的反应迅速而强烈。中国驻联合国裁军大使李松曾在2022年核不扩散审议大会上当面质问日本代表,要求其解释文件中删除“无核三原则”表述的意图。 此次高市发言后,中国外交部再次重申“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在亚太复刻北约核共享机制”。韩国媒体则警告,日本核政策松动将破坏东北亚战略平衡,迫使首尔重新评估安全战略。 即便在日本国内,反对声音也不绝于耳——广岛、长崎的市民团体发起联名抗议,指出“允许核武器进入将使日本再次成为核打击目标”。 高市早苗的模糊表态,本质上是右翼势力对历史教训的集体遗忘。日本作为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其核政策转向不仅关乎国家信誉,更将决定东亚未来的和平走向。 从修改安保文件到研发核潜艇,从松动无核原则到强化美日同盟,日本正一步步滑向军事扩张的危险边缘。历史早已证明,军事对抗换不来真正的安全,核威慑只会让人类文明更接近毁灭的深渊。 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取决于日本能否在历史修正主义与和平共处间作出正确抉择。是继续充当美国战略棋子,还是回归战后和平主义传统?答案不仅将决定日本的国际形象,更将深刻影响东亚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对于这一关键抉择,您认为日本会如何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