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在自己个人社交账号上发表:“《经济学人》那帮白痴会在C

鉴清评趣 2025-11-10 12:07:40

中国日报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在自己个人社交账号上发表:“《经济学人》那帮白痴会在COP30特刊上声称,中国可以通过污染空气来减缓全球变暖。” 《经济学人》在COP30特刊中抛出的争议观点:中国减少空气污染导致全球变暖加速。其核心逻辑是,中国过去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形成的“气溶胶遮阳伞”,曾通过反射阳光短暂抑制全球升温;如今污染治理成效显著,遮阳伞消失,温室效应的“真实温度”得以显现。 这一说法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挪威CICERO气候研究中心与加州大学的研究显示,中国自2010年削减75%二氧化硫排放后,东亚地区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每平方米增加7.7瓦,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头顶多了一个小灯泡的热量。 但问题在于,这种“遮阳伞效应”的掩盖本质是饮鸩止渴。二氧化硫是酸雨和雾霾的主要元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空气污染高峰期每年导致约200万人过早死亡。 当西方媒体将“健康代价”包装成“气候贡献”,实则是将生命权与环境权置于对立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主任胡彬一针见血地指出:“气溶胶的冷却作用只是暂时隐藏了温室效应的狰狞面目,治理污染让真相浮出水面,何错之有?” 这场争论的深层逻辑,是西方对历史碳排放责任的逃避。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累计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量的80%,而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2020年才达到人均碳排放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更讽刺的是,当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时,部分西方国家却将高污染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自己则摆出“环保卫士”的姿态。例如,美国本届政府拒绝可再生能源技术,欧洲制造业因高成本逐渐空心化,却转而指责中国“通过污染减缓变暖”。 这种双重标准在COP30的舞台上暴露无遗。就在《经济学人》抛出争议观点的同时,中国在大会前夕宣布: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翻倍,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这一目标首次从碳强度控制转向绝对量减排,覆盖所有温室气体。与此同时,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清洁能源技术,仅2024年新建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所需钢材就达2200万吨,相当于每天建造一座金门大桥的规模。 面对西方媒体的抹黑,中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更有力的回应。在碳捕集与封存(CCUS)领域,中国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华能甘肃正宁电厂的百万吨级碳捕集示范工程,通过新型两相型吸收剂将能耗降低30%,封存层位最深的咸水层封存工程形成大规模安全钻井技术体系。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887吉瓦,接近欧美总和的两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相当于600枚核武器的能量。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市场与政策的双重驱动。当欧洲选民抵制昂贵的绿色政策、美国政府拒绝可再生能源技术时,中国通过成本不断降低的光伏板、长距离输电线路和完善的电力市场,让清洁能源成为经济收益与气候利益的共同选择。 正如《经济学人》封面文章不得不承认的:“中国正在以低于煤炭的价格向全球提供清洁能源,其绿色技术出口收入已超过美国化石燃料出口收入。” 回到陈卫华的吐槽,其犀利之处不仅在于戳破西方媒体的逻辑漏洞,更在于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气候治理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需要全球协作的科学工程。 当西方媒体试图将“污染减缓变暖”的荒诞论调包装成学术研究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治理空气污染避免的每年1.4万人过早死亡,中国推广可再生能源降低的全球排放风险,这些才是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真正底气。 COP30的会场上,中国角的展示区正用百万吨级碳捕集装置模型、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和跨国电力传输沙盘,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气候行动不需要矛盾的选择题,技术突破与责任担当完全可以同行。而那些试图用双标叙事掩盖自身历史责任的声音,终将在事实面前原形毕露。 那么,你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在气候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