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终于关注这个事情了!周筱赟律师火上央视,取4万现金竟被银行盘根问底,还翻出上月流水,这操作实在让人费解。 事情发生在2025年11月3日,周筱赟在山东东营出差,因朋友结婚要包红包,打算取4万现金。他的建行卡ATM机每日限额5000,只能去建行东营东城支行柜台办理,没想到刚提需求,柜员就追问取款用途。 周筱赟当即告知,央行规定5万以上才需说明用途,而且8月已有新规要取消这一要求,取4万没必要报备。可柜员坚持“本地规定1万以上必须说”,还追问具体买什么,见他答复“朋友结婚随礼”,又说系统没有该选项。 更离谱的是,柜员突然翻出他上个月的交易记录,追问某笔转账的用途。周筱赟又气又懵,银行又不是司法机关,没立案凭什么查过往流水?这明显侵犯隐私。他提出质疑后,柜员竟说要报警核实,让他在银行等了半小时。 没等来警察,却等来银行领导的“软态度”,说可以直接取款。但周筱赟没接受,他清楚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银行违规加码。11月5日,他发文曝光事件,涉事银行回应是执行东营反诈中心要求,可反诈中心却称无固定金额标准,不能阻碍业务办理。 这背后是2025年8月4日三部门发布的新规征求意见稿,明确取消5万以上现金存取用途登记的硬性要求,核心是“风险为本”,低风险业务简化调查。可东营多家银行却把门槛降到1万,建行甚至要求说明具体用途,完全背离新规精神。 澎湃新闻实测发现,多地银行核查标准五花八门。河南平顶山2万以上要扫码报备,安徽枞阳5万以上才需登记,浙江绍兴则无需询问。这种差异暴露的是基层执行的随意性,把反诈变成了对普通储户的“有罪推定”。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银行流水属于高度敏感信息,除司法机关授权或本人同意,任何组织无权调取。涉事银行未经允许查询上月流水,已涉嫌违法。中国政法大学专家直言,反诈不能以侵犯隐私为代价,本末倒置。 回顾2022年,类似的5万存取款登记规定因争议太大暂缓实施,2025年新规本是平衡监管与便利的进步,却被部分银行层层加码。此前吉林银行曾要求取款需派出所同意,如今东营银行再出奇葩规定,可见行业乱象由来已久。 事件曝光后,网友热议不断。有人说“反诈是好事,但不能折腾老百姓”,也有人吐槽“取自己的钱还要被审问,太不合理”。11月7日,建行东营分行副行长想道歉,却只字不提违规,周筱赟果断拒绝,并实名举报涉事领导。 在我看来,反诈的初衷是保护群众财产,但若基层执行偏离法律边界,就会变成扰民行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循央行规定,而非擅自加码。此次事件大概率会推动监管部门出台细则,规范银行核查标准。 期待后续能看到明确的处理结果,让反诈回归理性,既守住安全底线,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金融自由。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