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是说好了吗,华人移民美国,那可是光宗耀祖,一代比一代强?结果昨天刷手机看到有人说,好多华人精英到了那边,两代以后就泯然众人矣,变成普通人?我当时看到这句,直接就有点坐不住了,心里咯噔一下。 这跟咱们从小听的故事,跟你我身边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嘴里“去了美国就好啦”的传说,完全不一样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那些“精英”的光环,就这么容易掉色? 美国华人论坛上一条热帖引发了上千条讨论,楼主那句“第一代华人精英再牛,两代后孩子大概率变中产打工仔”的感慨,戳中了很多在美华人的痛点。 在硅谷从事芯片研发的张博士留言说,自己当年是清华本硕、斯坦福博士,现在在知名科技公司当技术总监,可上高中的儿子却明确表示“不想走科研路”,更向往自由职业,这让他既无奈又困惑。 这种“精英断层”的现象,在华人圈里并不是个例,反而像一种难以打破的循环,让不少第一代移民陷入思考。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看看第一代华人精英的“开挂”履历是怎么来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美的华人,堪称“天之骄子”中的“天之骄子”。 美国移民局的数据显示,1980-2000年间赴美的华人技术移民中,83%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57%集中在STEM领域——这些都是需要啃硬骨头的专业,从物理、化学到计算机、工程,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多年的深耕。 他们能在美国站稳脚跟,靠的是远超常人的努力,很多人刚到美国时打几份工,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周末还要去社区学院补英语,硬生生在陌生的土地上拼出了一片天。 可到了第二代华人这里,成长环境完全变了。他们出生在美国,从小接受的是美式教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贴近当地社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二代华人中只有32%会选择父母从事的STEM领域,更多人转向了艺术、传媒、法律等“更自由”的专业。 在洛杉矶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的Lisa就是典型,她的父亲是麻省理工的工程学教授,可她从小就喜欢画画,大学毅然选择了设计专业,现在拿着不错的薪水,但和父亲当年的“精英光环”相比,确实少了些“顶尖感”。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社会融入和资源积累的差异。第一代华人精英虽然在专业领域出色,但在社交网络和社会资源上往往存在短板。他们大多活跃在学术圈或技术圈,很少涉足政治、商业等领域的核心圈层。 而美国社会的资源分配很大程度上依赖人脉和圈层,二代华人即便想往上走,也很难快速突破这些隐形壁垒。此外,华人传统的“埋头做事”观念,也让他们在争取机会时往往不如其他族裔主动。 华盛顿一家智库的研究发现,在同等学历和能力下,华人在企业管理层的比例比白人低40%,比印度裔低25%。 教育理念的碰撞也是重要因素。第一代华人大多信奉“努力就能成功”,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甚至会规划好人生道路;但二代华人更看重“兴趣和快乐”,对父母的高压教育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纽约华人家长王女士就有这样的烦恼,她和丈夫都是华尔街金融分析师,希望女儿将来读商科,可女儿却痴迷于环保公益,大学申请了环境科学专业,“她说要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我们也只能支持”。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让很多华人家庭的“精英传承”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变数。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变回中产”并不是坏事。在西雅图从事医疗行业的华裔医生林先生说,自己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他靠努力成为医生,儿子现在是一名小学老师,虽然不是“顶尖精英”,但生活幸福稳定。 “美国的中产生活本来就不错,没必要非要追求所谓的‘顶尖’,孩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更重要。”这种心态的转变,也让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不管怎样,这种跨代际的职业变迁,既是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缩影,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官方信源: 美国移民局官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