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小马斯科当局这次会领情吗? 11月11日,中国驻菲律宾使馆通报,中国将向受台风灾害影响的菲律宾人民提供人道援助。中国将向菲人民提供现汇和紧急物资援助,祝愿当地受灾民众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这些年菲律宾遇上大的自然灾害,不管是强台风还是其他灾情,中国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要么送救灾物资,要么派救援队过去,实打实帮他们渡过难关。 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时,中国专业救援队携物资千里驰援;2021年台风“雷伊”过后,中国捐赠了4725吨大米和价值800万比索的2万个食品包,大使黄溪连亲自参与交接,菲律宾社会福利部门官员当时就坦言,中国的捐赠来得太及时,直接对接了灾民的迫切需求。 而这次台风“海鸥”和“凤凰”双连击,给菲律宾带来的冲击同样惨重——250多人死亡、359万人受灾,4万多座房屋受损,电力和供水系统大面积瘫痪,中国驻菲使馆11月11日一接到消息就宣布援助,现汇和帐篷、净水设备、药品等物资同步启动,东盟统计显示,中国是首个响应的国家,物资送达速度比其他国家都快。 但对比中国的快节奏援助,小马斯科当局的反应就显得耐人寻味了,那些常跟菲律宾称兄道弟的“传统盟友”,这次似乎集体失声,美国军舰虽有现身,却没带来急需的发动机和大米,日本也未见实质援助动作,这份冷淡与中国的主动驰援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对菲援助向来不带附加条件,2021年送大米时没提过基建合作,这次给现汇也没要求南海问题上的让步,中国驻菲使馆甚至直白表示“就是普通人需要帮忙,立刻伸手”。 可小马斯科政府的后续操作却有迹可循,去年中国刚帮着应对完台风,菲律宾转头就跟美国签署了新的军事合作协议;今年灾害刚过没多久,菲军方又在南海区域开展了巡逻活动,一边坦然接收着来自中国的救灾物资,一边在外交和军事层面保持着针对姿态,这样的行为轨迹,让外界很难不去琢磨“领情”二字。 但中国的援助似乎本就没把“当局领情”作为前提,毕竟援助的核心从来都是受灾的普通民众,小马斯科当局到底会不会领情?答案或许藏在其后续的外交选择里,是继续抱着“靠美国制衡中国”的思路,收下帐篷和大米后依旧在敏感议题上保持强硬;还是能看清谁才是真能雪中送炭的邻居,在对华政策上多些务实考量?从目前的沉默来看,当局大概率还在权衡“拿援助”与“抱美国大腿”之间的平衡。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援助从来不是做给某届政府看的,而是送到那些排队领物资的老人孩子手中,送到那些失去家园的灾民身边,他们的认可与感谢,本就是援助最该收获的回应,至于小马斯科当局这次能不能看清,谁才是真能雪中送炭的邻居,还需要时间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