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美国一药商放弃数百亿美元的利润,将乙肝疫苗研发技术以700万美金的超

阿智通鉴 2025-11-13 11:27:04

1994年,美国一药商放弃数百亿美元的利润,将乙肝疫苗研发技术以700万美金的超低价转让给中国。是大爱无疆还是另有所图?   要搞明白默克为啥这么干,咱们必须先穿越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   那时候,我们的“敌人”不是航母,而是一个看不见的病毒——乙肝。当时的中国几乎是乙肝的“重灾区”,每十个人里就差不多有一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全国算下来得有1.2亿人,慢性患者更是多达3000万。   这病毒悄无声息地通过血液、母婴传播,一旦染上,不仅要受病痛折磨,还可能被社会歧视,连找工作、结婚都受影响,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沉重的包袱。   可偏偏那时候,咱们连有效的防御武器都缺。国内用的乙肝疫苗还是“血源性”的,简单说就是从乙肝携带者的血液里提取制作,不仅产量低,价格还贵得吓人,全程接种下来的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1992年国家虽然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鼓励新生儿接种,但因为自费且价高,全国接种率才刚到30%,大部分孩子还是暴露在病毒威胁下。更让人揪心的是,血源性疫苗还有安全隐患,万一血液处理不当,反而可能传播其他疾病,这疫苗简直是“双刃剑”。   就在这时候,美国默克公司站了出来。这家公司当时刚搞出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不用依赖人血,安全性和产量都甩了血源性疫苗几条街,说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乙肝防控技术也不为过。   要知道,新药研发向来是“烧钱无底洞”,默克为了搞出这技术砸了大本钱,要是按正常商业逻辑卖专利,再加上后续的疫苗供应,单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就能让他们赚几百亿美元。可他们偏偏开出了700万美金的价码,把整套研发技术打包转让给了中国,连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细节都毫无保留。   这事儿背后,绕不开默克当时的CEO罗伊・瓦杰洛斯。这老爷子本身就是个科学家,对公共卫生有股执念。他后来回忆说,看到中国那么多人受乙肝折磨,而默克手里握着能改变局面的技术,实在没法只盯着赚钱。   但你要是说这纯粹是“大爱无疆”,也把商业决策想得太简单了。默克再讲情怀,终究是家要对股东负责的企业,这笔看似“亏本”的买卖里,藏着长远的算盘。   当时中国的乙肝问题已经成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隐患,病毒可不会因为国界停下脚步。要是中国控制不住,周边国家甚至全球都可能受影响,到时候默克就算卖疫苗也治标不治本。更关键的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这是个潜力大到吓人的市场。   默克低价转让技术,其实是帮中国搭建起自己的疫苗生产体系——教会中国造疫苗,看似丢了短期利润,却能让乙肝疫苗在中国大规模普及,从根本上消灭病毒传播的土壤。   等中国的疫苗产业起来了,后续的技术升级、原料供应、质量标准合作,不还是得找默克这样的行业巨头?这是把“一次性买卖”变成了“长期合作”,比单纯卖疫苗划算多了。   而且默克这么做,还赚足了声誉。当时全球药企都盯着中国市场,但没人敢这么大手笔地转让核心技术。默克这一步棋,直接让它在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站稳了脚跟,后来不管是其他药品进入中国市场,还是参与后续的防疫项目,都顺理成章多了。这种“声誉资产”,可不是几百亿美元能直接买到的。   事实也证明,这是笔双赢的买卖。拿到技术后,中国很快搞出了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价格一下降了不少,新生儿接种率逐年飙升。到2006年,全国乙肝病毒携带率从9.75%降到了7.18%,十几年里少了近8000万人感染,近1900万人免于成为携带者。而默克呢,不仅通过后续的技术合作持续获益,更成了全球药企践行社会责任的标杆,品牌价值一路水涨船高。   所以说,默克这波操作既不是纯粹的慈善,也算不上耍心机的“另有所图”。瓦杰洛斯的公共卫生情怀是真的,企业的长远战略考量也是真的。   这就像种一棵树,放弃了当下摘果子的机会,却换来了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枝繁叶茂。   对中国来说,得到了救命的技术,守住了千万人的健康;对默克来说,丢掉了短期暴利,却赢得了更持久的市场和声誉。这种把公益和商业拧成一股绳的智慧,比单纯谈“大爱”或“算计”,要高明得多。

0 阅读:0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