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退出中国后,铃木把全部重心都押在了印度市场。不得不说,它那套廉价、省油、皮实耐用的小车逻辑,在那确实吃到了红利。 最辉煌的时候市场份额能冲到42%以上,最高甚至超过50%,年销量将近179万辆,单靠印度市场赚的利润,就达到了当年全球利润的三倍。 那段时间,铃木在印度活成了自己曾经在中国最风光的模样,一度以为找到了新的避风港。 可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印度车市稍微有点波动,铃木就跟着遭殃。2019年印度车市暴跌,铃木的利润直接腰斩,没办法只能大规模裁员。 而且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本土的塔塔、韩国的现代一直在蚕食它的份额,现在比亚迪、长城这些中国车企也杀进了印度,铃木的优势越来越小,曾经看似固若金汤的市场堡垒,其实脆弱得很。 更要命的是,铃木没能跟上全球汽车行业的大趋势。当年喊着“不向中国低头”,本质上是不愿迎合中国市场对大尺寸车型和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一门心思抱着自己的“小车哲学”不放。 这几年新能源成为主流,印度政府也提出了2030年电动车占比30%的目标,可铃木直到2021年才匆忙成立电动车部门,比丰田晚了15年,比比亚迪晚了整整20年。 今年计划推出的第一款纯电SUV,还是靠丰田技术的“换壳车”,技术上已经全面落后。 现在铃木在全球市场上越来越被动,只能搞“印度制造,欧洲销售”的迂回策略。在欧洲,它靠着传统燃油车的低油耗,去满足那些不想买昂贵电动车的消费者,本质上是在捡欧盟碳排放法规剩下的空子,根本算不上长久之计。 反观被铃木甩卖的中国工厂,却上演了一场漂亮的“涅槃”。长安汽车投入1.8亿元升级产线,现在这里生产的热门新能源车UNI-Z月销近万,不仅让公司扭亏为盈,年产值还达到了141.3亿元,甚至承担起了出口东南亚的任务。 而曾经的铃木车主,却陷入了维权无门的困境,4S店大规模退网,官方热线成了空号,一个小配件要等半个月,价格还翻倍,曾经保值的奥拓、雨燕,二手价也一落千丈。 更讽刺的是,铃木想彻底和中国切割,却逃不开供应链的束缚。未来电动化的核心资源稀土,日本95%都要依赖中国进口,这才是它绕不开的现实。 当年那句“宁死不向中国低头”的豪言,现在听来更像个笑话,它没有向一个市场低头,却可能最终要向新能源时代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