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谍战剧都是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呢? 因为中统拍起来犯忌的地方比较多。如果避开这些禁忌,很容易拍成另一个牌子的军统。 真实历史中,中统的工作方式,比影视剧里的那些枪战追杀要深得多,他们不是只靠暴力,而是靠渗透和策反,把事情做得悄无声息,让人防不胜防。 中统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一手搞起来的,核心班底是他们的CC系人马。这个机构从根子上就和国民党的党务系统绑在一起,名义上管的是党内监控和社会情报,实际干的全是打压异己的活儿。 而中统的特工从来不会穿着黑风衣在街上乱晃,他们可能是学校里的教员,工厂里的领班,甚至是报社的编辑。这些人混在普通人里,没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开枪杀人,而是悄悄发展线人,钻进各个组织内部搞渗透。 比如某个进步团体刚成立,中统特工就会伪装成热血青年加入。他们先慢慢获得信任,再偷偷挑拨成员间的关系,或者把关键信息传回去。有时候他们还会策反目标人物,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让对方叛变,变成自己的棋子。 这种操作看着厉害,但放在谍战剧里根本没法拍。谍战剧要的是紧张刺激的情节,观众想看的是枪林弹雨、生死追逐。中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玩法,拍出来就是一群人开会聊天、偷偷递纸条,谁能看得下去? 更关键的是中统的很多所作所为根本不能搬上荧幕,抗战期间中统嘴上喊着抗日锄奸,实际把更多精力放在打压异己上,甚至有过和日伪暗中勾结的情况。这些历史事实太敏感,如实拍出来肯定过不了审。 要是想避开这些禁忌,只拍中统的情报工作,那拍出来的东西和军统就没区别了。观众根本分不清谁是中统谁是军统,导演犯不着费这劲。 反观军统那边,情况就完全不同。军统是戴笠一手打造的,背靠军事委员会,走的是硬核路线。军统的特工手里有轻重机枪、迫击炮,甚至还有美军援助的装备。他们的工作就是搞暗杀、炸设施、搜集军事情报。 抗战时期,军统确实干过不少大事。他们刺杀过汪精卫、李士群这样的大汉奸,还破译过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密电。这些情节自带戏剧冲突,拍出来又燃又爽,完全符合谍战剧的调性。 其实军统的行动风格也特别适合影视化,他们有专门的行动组,执行任务时经常正面硬刚。要么是深夜偷袭敌营,要么是在大街上上演追车枪战,这些画面拍出来视觉冲击力极强。 而且军统的历史争议相对好处理。编剧可以重点拍他们抗日锄奸的部分,避开那些敏感的内部斗争。这样既好看又安全,审查起来也顺利。 除此之外中统还有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太隐蔽,中统的机构渗透在政府、学校、工厂各个角落,没有军统那样明确的行动队和武装基地。谍战剧需要清晰的场景和对抗关系,中统这种“无孔不入”的模式很难具象化。 当年中统巅峰时期,工作人员有1.3万人,加上党员和通讯员总共约20万人。这些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没什么集中的行动场面可以拍。而军统有明确的局、区、站、组架构,还有特训班、武装部队,很容易设计出精彩的剧情。 说到底,谍战剧选军统当背景,就是因为省心又好看。中统那种靠渗透策反的玩法,既不好拍也容易踩线。就算强行拍了,去掉那些犯忌的内容,剩下的也和军统没两样。 观众看谍战剧,图的就是个刺激。谁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看一群人慢慢悠悠地搞渗透、策反?军统的枪战、暗杀、爆破戏,才是谍战剧该有的样子。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谍战剧里全是军统的身影,中统只能慢慢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