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越南人,在谈到华人的时候说道“自己发现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这一批华人,只要一提到中国的好,这帮人就接受不了” 阮青越出生在1971年的越南班梅蜀市,那地方是高原小镇,父母本来从北方迁到南方,干农业和小生意。1975年西贡陷落后,他们全家挤上飞机逃走,先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难民营,帐篷里条件差劲,后来移到哈里斯堡住了三年。1978年搬去加州圣何塞,父母开了家越南杂货店,叫“新西贡”,货架上全是米粉鱼露啥的。阮青越小时候帮忙整理货物,九岁那年圣诞前,店里遭抢,父母中枪但没死。十六岁时,家里又被枪手闯入,母亲冲出去喊救命才脱险。这些经历让他从小就懂移民的苦。 他上的是圣帕特里克天主教小学,然后贝尔阿明预科学校。青少年时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河滨分校待了阵子,一个季度后转到伯克利,1992年拿英语和民族研究学士,成绩拔尖。1997年26岁时博士毕业,论文答辩过关。毕业后去南加州大学当助理教授,2003年升副教授,现在是英语、美国研究、民族性和比较文学教授,还拿了阿罗尔·阿诺德英语讲座教授头衔。他创办了越南侨民艺术家网络的博客diaCRITICS,常写文章编辑内容。教越南战争课时,和学生搞“另一个战争纪念碑”项目,拿了创新教学基金。 职业上,他写了小说《同情者》2015年出,2016年获普利策小说奖,还拿戴顿文学和平奖啥的。续集《承诺者》2021年出,继续故事。短篇集《难民》2017年,故事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写,讲越南难民生活。非虚构有《种族与抵抗:亚裔美国文学与政治》2002年,分析亚裔文学政治。2016年《什么都不死:越南与战争记忆》,国家图书奖决赛。编了《流离失所:难民作家谈难民生活》2018年,集结17位难民作家文章。2023年自传《双面人》,讲家庭历史移民经历。儿童书《海鸡》2019年,和妻子孩子合作。2024年《西蒙》。他给纽约时报写专栏,谈移民难民政治文化东南亚。 阮青越娶了兰·杜昂,她也是南加州大学电影媒体研究教授,还是诗人,两人都有难民背景,育有两个孩子,住加州帕萨迪纳。2017年拿麦克阿瑟基金会奖学金和古根海姆奖学金。2020年成普利策奖委员会首位亚裔成员。2023年哈佛主讲查尔斯·埃利奥特·诺顿系列讲座,主题《拯救与毁灭》,首位亚裔主讲。他当过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拿过各种驻留和资助,如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啥的。教学奖也多,像阿尔伯特·S·劳本海默杰出青年教员奖。 阮青越观察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来美国的华人移民,对中国正面消息特别排斥。这种现象不是新鲜事,根子在移民史上。那些年,中国刚从动荡恢复,物资短缺机会少,他们带着逃离心态来美国,初来乍到打拼难,把美国梦当成救命稻草。心理学上,这叫选择自我辩护,人总得证明自己决定没错,不然心理崩盘。要是承认中国变好,就等于说当年吃苦白费劲,所以他们本能拒绝好消息。 他们的信息渠道窄,英语不溜,社交圈就华人社区,主要靠社区闲聊和英文媒体。社区里老聊过去苦日子,夸美国医疗教育好,形成一种默契。英文媒体对中国报道多负面,久了认知就固化。比如一个开超市的李先生,九十年代来美,现在一听中国高铁快就急眼,其实在护着自己选择。新一代华裔或新移民不一样,他们亲眼见中国崛起,能客观看进步和问题。但老移民用三十年前眼光看现在,代际矛盾大。 这些移民夹在两种文化间,常陷非此即彼困境:要么全否过去,要么困旧认知里。结果,他们见不得别人过得好,就算有也不信。阮青越指出,美国反亚裔恨根深,从十九世纪华人移民开始,就有剥削劳工、种族歧视,还发生私刑啥的。华人建铁路后被抛弃,在西部自谋生路,还遭屠杀,如1884年俄勒冈34名华人矿工被杀。 现代反华言论加剧这问题,共和党和民主党都用反华修辞,制造对亚裔怀疑。特朗普叫新冠“中国病毒”“功夫流感”,激发反亚裔暴力。但这不是新事,美国外国政策总需外部敌人,冷战时苏联中国,现在又盯中国,。亚裔移民被拉来劳工,还用种族性别歧视合理化。越南裔美国人对中国看法负面,皮尤研究显示64%不看好中国,39%极负面。这反映老移民心态,难接受中国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