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中国丧葬将会转变。很多独生子女对待死去的父母,基本上会转变为直接打电话,让火葬场拉走火化。然后,火葬场直接抱走骨灰盒。不再大操大办丧葬的事情。独生子女的现实困境,让他们无法承担起过去那种繁重的丧葬费用,他们身上肩负着赡养长辈和养育下一代的双重压力。 为什么会这样?根源在于我们肩上的那份双重枷锁,一边是赡养长辈的日常拉锯,一边是养育下一代的漫长马拉松。 先说说那笔丧葬开销有多吓人,现在就已经让很多人扛不住了,更别说二十年后。听人算过,现在办场丧事平均得五万八,这还没算一线城市的高价墓地。 你想想,遗体接运、冷藏、火化这些基础费用就得小几千,要是选个普通告别厅又得加钱,骨灰盒稍微像样点的就得三四千,好点的红木、玉石材质能卖到几万块。 最坑人的是墓地,二三线城市普通公墓就得三万到十万,北京、上海那些地方,随便一块墓地都要十万往上,贵的能到几十万,比活人买个小户型还贵。 再加上办酒席、买纸扎、给亲友回礼这些杂七杂八的开销,一场丧事办下来,农村得花一万多,城里没个三五万根本打不住,一线城市更是能掏空小半年工资。 可就这点钱,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拿不出,为啥?因为他们身上扛着两座大山,一边是赡养老人的日常拉锯,一边是养孩子的漫长马拉松,早就把钱包和精力榨干了。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4-2-1”家庭,小两口要养四个老人,还有一个孩子,这不就是典型的4-2-1家庭嘛。 先说赡养老人,父母年纪大了,头疼脑热是常事,真要是得了癌症、心脏病这种大病,那简直是灭顶之灾。就算父母没大病,日常吃药、买养老设备、请护工,哪样不要钱?退休金就那么点,根本不够花,最后还得独生子女兜底。 再说说养孩子,现在养个娃比供套房还费劲。从怀孕开始就得花钱,生下来后奶粉、尿不湿、早教班,哪样都不便宜。等孩子上学了,学费、补习班、兴趣班更是无底洞,光是一个钢琴班一年就得几千块,还不算吃穿用度。 小两口还得还房贷车贷,每个月工资到手先还贷款,再扣掉老人医药费和孩子开销,能剩下几百块就不错了,哪还有余钱给父母办丧事? 杭州有对小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去年男方岳父突然去世,当时女方怀着二胎,男方还得赶项目,别说办丧事了,连守夜的时间都没有,最后就请至亲简单告了个别,一天就完事了。 更要命的是精力跟不上,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996都是常态,加班、出差是家常便饭,要是父母突然生病,独生子女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要是按老规矩办丧事,得守灵三天,还得招呼亲友、安排酒席,独生子女根本抽不出这个时间。 过去办丧事能大操大办,是因为家里孩子多,能分摊费用和精力。比如以前兄弟姊妹几个,有的出钱,有的出力,有的招呼客人,就算花几万块,一人摊几千也能承受。 可独生子女没人分担,所有事都得自己扛,既要出钱又要出力,还得兼顾工作和小家庭,根本扛不住。 现在已经有很多独生子女开始简化丧葬了,不是他们想改规矩,是实在没办法。这些人不是不孝,是他们明白,与其把钱花在死后的排场,不如生前多给父母买点吃的、陪他们聊聊天,这比烧纸扎别墅实在多了。 二十年后,这批独生子女都到了父母离世的年纪,他们的压力只会比现在更大,医疗和教育成本肯定还会涨,赡养和养娃的担子更重,丧葬费用也不可能降下来。 到时候,大家都会想通,孝心不是靠丧事办得大不大来体现的,政府现在也在推生态葬,像北京的集体海葬就免费,树葬、花坛葬还有补贴,能省不少钱。 估计二十年后,生态葬会成为主流,线上追悼会也会普及,省掉酒席、车队这些开销,既环保又省钱。 其实说到底,丧葬简化不是丢了传统,是换了种尽孝的方式。 以前的大操大办,很多是办给别人看的,为了面子;现在独生子女更实在,把钱和精力花在生前,让父母活着的时候能享福,这才是真孝。 二十年后的转变,不是冷漠,是现实逼出来的理性,是独生子女在双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也是对“厚养薄葬”最好的诠释。 谁不想风风光光送父母最后一程?可手里的钱、身上的担子不允许啊,与其打肿脸充胖子,不如实实在在把日子过好,让父母生前少受罪,这比啥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