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必须意识到,俄罗斯打得越久,诉求就会越多。俄罗斯1年1700亿美元军费,三年多几千亿美元砸下去,付出了这么大代价。 这场冲突从2022年2月爆发至今,已持续近四年。俄罗斯最初的公开目标聚焦于乌克兰东部的安全保障和中立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要求逐步升级为对特定领土的实际控制。2025年,俄罗斯在多轮外交沟通中反复强调,任何和平协议必须包括克里米亚和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地区的永久归属,同时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这种转变并非突发,而是战场积累的结果。俄罗斯军队通过缓慢推进,逐步蚕食乌克兰阵地,每一处新占领点都转化为谈判杠杆。乌克兰方面虽获得西方武器支持,却面临人力和资源双重压力。国际观察家指出,持久战往往放大强势一方的野心,俄罗斯的策略正是利用时间换取空间。乌克兰若忽略这一趋势,可能在未来协议中被迫接受更不利的条款,导致国家主权进一步受损。 俄罗斯的军费投入规模令人震惊。2023年,其国防预算已达约109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6.5%,远超苏联时期阿富汗战争峰值。进入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400亿美元,涵盖武器生产、部队维护和后勤保障。2025年预算计划进一步增至1450亿美元,尽管面临西方制裁压力,但实际执行中军工企业仍保持满负荷运转。从2022年起,累计军费已超过6000亿美元,这些资金不仅用于炮弹和导弹制造,还支撑120万军队的日常开销,包括士兵薪饷和装备维修。这样的巨额支出反映出俄罗斯对冲突的长期承诺,每一美元都转化为前线火力。相比之下,乌克兰经济收缩逾30%,完全依赖外部援助维持运转。 这些军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俄罗斯整体经济调整中。尽管西方制裁切断部分技术进口,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转向亚洲市场,维持了资金回流。2025年,石油和天然气收入虽因价格波动下降15%,但军工产业扩张弥补了缺口,工厂产量较战前翻番。制裁虽导致通胀压力增大,俄罗斯经济增速仍保持在2%左右,远高于预期崩溃预测。莫斯科的财政赤字虽扩大,但通过国内借贷和储备动用得以控制。这种韧性源于战略转向:能源出口占预算40%以上,直接转化为军费来源。乌克兰则不同,其工业基础受损严重,农业出口锐减,失业率飙升。俄罗斯的消耗策略虽代价高昂,却让其在拉锯中逐步主导节奏,每多投入一笔资金,就多一分在停火条款上的话语权。 谈判进程中,俄罗斯的条件不断加码,凸显持久战的逻辑。2025年6月的伊斯坦布尔会晤,俄罗斯提出新备忘录,要求乌克兰额外让出赫尔松和扎波罗热部分地区,作为停火前提。此前,2023年的初步草案仅限于东部自治,而今已扩展到全面中立和解除制裁。10月与美国的私下沟通中,俄罗斯重申不允许北约部队进驻,并坚持冻结当前战线。这种升级源于战场现实:俄罗斯军队在顿巴斯推进数百平方公里,控制了更多资源点。乌克兰外交团队虽强调恢复1991年边界,但缺乏足够筹码回应。国际调解尝试,如8月的吉达会议,也因领土分歧搁浅。专家分析,俄罗斯视战争为投资,付出越多,越不愿低价收场。这种动态让和平窗口缩小,乌克兰若继续对抗,可能面临更全面的领土要求。 西方援助疲劳已成为乌克兰的隐忧。2025年上半年,美国国会援助法案多次卡壳,资金到位率降至60%。欧盟虽承诺430亿美元军援,但交付延迟导致乌克兰前线弹药短缺。7至8月,西方军事援助同比下滑40%,北约的优先需求计划虽启动,却因生产瓶颈推进缓慢。民调显示,欧盟民众对乌克兰支持率仍75%,但捐助疲劳迹象明显,美国内部辩论焦点转向国内经济。俄罗斯趁机加强与伊朗、朝鲜的武器合作,填补补给缺口。战场上,这种此消彼长让乌克兰阵地压力倍增。援助减速不仅影响火力,还削弱士气,迫使乌克兰在谈判中更趋被动。俄罗斯的策略正是赌西方耐心耗尽,从而放大自身诉求。 面对这一局面,乌克兰需清醒认识战争的资源不对称。俄罗斯的军费机器虽面临通胀和赤字挑战,但短期内仍能维持高强度消耗。2025年预算虽微降至1560亿美元,却优先保障国防占比7.2%。乌克兰经济依赖西方“输血”,但援助节奏放缓已成事实。国际注意力转向中东和亚太,进一步分散资源。俄罗斯的诉求从抽象目标转为具体清单,包括东部四州控制和安全保障否决权。这种演变提醒,时间是双刃剑,对弱势方尤为不利。乌克兰领导层正审视调整防御线,但核心在于平衡抵抗与外交。若忽略俄罗斯的“温水煮蛙”战术,未来停火或成苦果。只有当双方收益曲线交叉,和平才具可行性。在此之前,每多一天交火,都在重塑谈判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