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流出的社会调查显示,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进程已从社交网络渗透到教材体系——年轻人开始将苏联时期定义为“殖民历史”,把昔日的共同建设叙事重构为代价付出。这种情绪迁移(sentiment migration)并非突然爆发,而是社会叙事长期累积后的自主循环,如今语言政策和历史教育都在系统性剥离俄罗斯影响。 您是否想过,为什么中亚国家的身份重构总伴随着语言战争?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哈萨克斯坦2023年将哈萨克语教学时长拉高到总课时的75%,但俄罗斯族裔占人口20%的北部州反应平淡。阿斯塔纳的社会学者搞过一场文化耐受度(cultural tolerance)测试,发现35岁以下群体对俄语标识的消失速度预期比官方计划还激进。这就好比宝安区的社区团购突然全面改用潮汕话播报——表面是沟通工具迭代,实则是社群认同的重新洗牌。 咱拿阿拉木图的书店案例说事。去年还在显眼位置摆放普希金文集的连锁书店,今年把哈萨克诗人阿拜的著作堆成金字塔造型。出版行业的朋友透露,教材编纂委员会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历史叙事的剂量滴定(dose titration,指逐步调整至最佳剂量)——沙俄时期的屯垦行动被标注为“资源掠夺”,苏联时代的工业化则拆解为“生态债务”和“文化断层”双线叙事。 但民族主义浪潮会不会反噬多边外交? 哈萨克斯坦外交部最近很头疼。他们一边要维持与莫斯科的军事同盟关系,另一边得应对国内要求退出集安组织的声浪。地缘政治就像在刀尖上跳芭蕾——2022年托卡耶夫总统当面向普京拒绝承认乌东独立,转头就和中国签下每年100万吨的石油供应合同。这种走钢丝操作需要极高的战略定力(strategic anchoring),可国内社会情绪的自激振荡(self-oscillation)越来越难控制。 老话讲“骆驼驮不动两座山”,哈萨克斯坦现在同时扛着俄式安全体系与哈式文化复兴。北哈州俄罗斯族聚居区去年有三千人迁回俄罗斯,同期西部油田却涌入大量土耳其工程师——安卡拉提供的采油设备带着突厥语操作界面,这种软性文化渗透比政治宣言更致命。莫斯科大学中亚研究中心监测到,哈萨克斯坦青少年对土耳其电视剧的观看时长已超过俄剧,这种文化替代(cultural substitution)正在改写地缘基因。 话说回来,身份重构的阵痛终究要经济买单。哈萨克斯坦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侨汇收入同比下降18%,但中国对哈直接投资逆势增长34%。阿斯塔纳新城的太阳能板工厂里,陕西籍工程师带着本地学徒调试生产线,中哈双语标识贴在每台设备上——当地工人用哈语朗读操作规范时,某种新的共同体想象正在车床轰鸣中悄然成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