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那些能真正留在美国站稳脚跟的第一代华人,真是一个比一个能打。斯坦福的终身教授、硅谷的核心工程师、常春藤的科研领头人,全是凭着一股 “知识改变命运” 的狠劲,在异国他乡硬生生闯出来的天地。 他们当年为了出头,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砸在实验室、项目里,吃的苦、熬的夜,都是被 “不拼就没活路” 的生存压力逼出来的,这种在绝境里催生出的奋斗力,根本不是轻易能复制的。 可到了第二代,情况就彻底不一样了。这帮孩子生在美国,从小就在优渥的环境里长大,没见过父辈刚来时挤地下室、打几份工的窘迫,也没体会过 “一句话说错就可能丢工作” 的焦虑。父辈已经把路铺平了,他们不用再为温饱发愁,自然就少了那种非拔尖不可的动力。 奋斗这事儿有时候就像被赶着跑,一旦没了背后的催逼,脚步难免就慢下来,能安安稳稳当个朝九晚五的中产,不少人觉得已经足够,犯不着再跟父辈似的跟自己死磕。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精英圈从来不是光靠本事就能挤进去的。第一代华人确实能靠硬邦邦的专业技能拿到不错的职位,在科技、教育领域做出成绩,但那些真正掌握资源的核心圈子,比如金融圈的顶层、政商界的决策层,讲究的不只是能力,更是人脉、家世和圈子里的 “潜规则”。 华人第一代忙着搞技术、做研究,根本没精力也没渠道融入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交网络,手里攒下的大多是专业资源,没法直接变成圈层里的 “通行证”。 到了第二代,就算想往上冲,也没地方去抓那些关键的人脉和信息,父辈的光环顶多能护着他们到中产,再往上的门槛,光靠学历和技能根本跨不过去。 职场上那层看不见的 “竹子天花板” 也得算一个。美国社会早给华人贴好了标签:刻苦、听话、脾气好,是个靠谱的技术员工,但就是不适合当领导、做决策。 这种刻板印象像一堵墙,把华人的上升通道堵得死死的。数据都摆在那儿,华人在科技领域的技术岗位占比不低,可真正能爬到高管层的连 5% 都不到。 第一代还能靠极致的专业能力在技术岗站稳,到了二代,就算能力不差,也会慢慢发现往上走比登天还难,时间长了,心气儿也就磨没了,干脆接受当个普通打工仔的日子。 身份认同的尴尬更是绕不开的坎。二代华裔夹在两种文化中间,活成了 “两头不靠” 的样子。 中文说得磕磕绊绊,春节、中秋这些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敷衍,母国的文化根基早就丢得差不多了,想回祖籍国发展都融不进去;可在美国这边,不管他们说得一口多地道的英语,穿得多 “美式”,就因为长着一张亚洲脸,总被当成 “永久的外国人”。 超过四成的美国人觉得亚裔对祖籍国的忠诚度比美国还高,甚至有四分之一的人觉得华裔会对美国社会构成威胁。 这种偏见像根刺,扎得人放不开手脚,做事总想着 “别出错、别惹事”,自然难有顶尖精英那种敢闯敢拼的气场。 还有第一代的教育惯性在起作用。老一辈靠理工科、医学这些 “硬技能” 发家,也习惯性地让孩子走同样的路,觉得这些领域踏实、靠本事吃饭,不用跟人玩虚的。 可美国真正能站在顶端的精英,很多都在金融、法律、政治这些 “管事儿” 的领域,这些地方更依赖圈子和资源,华人在这些领域的存在感本来就弱。 二代要是还局限在父辈的老本行里,顶多就是个高级技术岗,本质上还是给人打工,成不了那种能掌控资源的顶层人物。 说到底,第一代华人的成功,是特定时代、生存压力和个人极致奋斗凑出来的巧合,这些条件到了二代身上几乎全没了。 没有了奋斗的动力,缺了圈子的资源,碰着隐形的天花板,还有身份认同的尴尬,想维持住父辈的精英地位太难了。 不是二代不够聪明,实在是往上走的那些门道,光靠父辈传下来的知识和技能根本不够用。所以折腾两代,变回普普通通的中产打工仔,也就成了大概率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