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宣布突破7nm芯片技术后,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巨头的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杨光磊感慨:“如果大陆没有梁孟松,估计还要停在28nm”。很显然在杨光磊看来,梁孟松带来的“化学反应”实在太厉害了,几乎可以吊打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工程师,只是碍于中国芯片技术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否则很有可能突破到3nm。 在梁孟松2017年加入之前,中芯国际虽然已经是国内的龙头,但技术上确实遇到了瓶颈,长期停留在28纳米节点,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肉眼可见。 当时,整个产业的氛围更多是追赶和模仿,缺乏一条清晰、敢于冒险的技术路线图。 而梁孟松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顶尖的技术经验,更是一种颠覆性的战略思维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最令人称道的“战绩”,就是带领团队直接跳过20纳米,从28纳米大跨度攻坚14纳米制程。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策,但在他近乎严苛的推动下,中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将14纳米的良品率从最初的3%提升到了95%以上。 这一突破,让中芯国际一举迈入了全球先进制程的俱乐部,也正是这一步,为后续的技术迭代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这极大地提振了整个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信心,证明了在缺少顶级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工艺优化和自主创新,我们同样可以实现技术跨越。 先进工艺的命脉掌握在极紫外光刻机,也就是EUV手里,而我们拿不到,在这样几乎被判了“死刑”的绝境下,梁孟松带领团队硬是走出了一条非主流的技术路径。 利用现有的深紫外光刻机,也就是DUV,通过多重曝光技术,硬生生“雕刻”出了等效7纳米的芯片。 这背后涉及的工艺复杂度和技术难度是指数级增长的,但中芯国际的N+1和N+2工艺最终成功问世,并且良率达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工程学上的奇迹。 就连曾同在台积电、被誉为“研发六君子”之一的杨光磊也对梁孟松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在技术单挑上,梁孟松可以胜过全球任何人。 梁孟松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拥有超500项专利的技术深度,更具备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大规模量产的工程能力。 他放弃三星的上亿年薪回归,目标非常纯粹,就是为了推动“中国芯”,他亲自深入一线,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技术狂人”式的作风,正是当时的中芯国际最需要的强心剂。 梁孟松的贡献是现象级的,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将中国大陆芯片制造的上限强行拉高了至少两个世代,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追赶时间。 当下的突破更多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要在性能、成本、功耗上全面追赶,甚至超越,还需要在材料、设备、EDA软件等所有“卡脖子”环节上取得系统性的突破。 你觉得在科技攻坚战中,是顶尖人才更重要,还是体系化的战略支持更关键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