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可能要急眼了!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太空探索的通用语言几乎被英语和俄语垄断。 在国际空间站(ISS)上,这两门语言是官方工作语言,任何国家的宇航员想要上去执行任务,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双语培训。 这种惯例的形成,与美俄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历史地位和技术主导权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中,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长期扮演着唯一的“太空摆渡车”角色,其控制系统全是俄语,这就使得俄语和英语一样,成了宇航员的必备技能。 然而,“天宫”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变这一格局,我们自主研发的空间站,从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到最终的故障处置预案,全部由中国团队主导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操作界面使用我们自己的母语——中文,既是技术主权的体现,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中国空间站系统总师杨宏就曾明确指出,使用母语首先是出于安全刚需的考量,在太空这个高风险环境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哪怕是零点几秒的迟疑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母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航天员的反应速度和表述准确性,这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空间站稳定运行的根本要求。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开始,就一直秉持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与当年我们曾想参与国际空间站却被拒之门外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宫”从建成之初就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敞开了大门。 目前,已经有来自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获批入驻中国空间站。 而且我们还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协议,将为他们培养航天员,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迎来首位外籍航天员。 一个向全世界开放的平台,却使用一种“非通用”的语言,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一种新的合作逻辑,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欢迎合作,但合作的基础是尊重与适应。 想要登上“天宫”,学习中文就从过去的“加分项”变成了“必修课”,这种转变已经悄然发生。 许多欧洲宇航员,比如德国的马天和意大利的萨曼莎,早就开始苦学中文,并且已经能用中文进行流利的交流。 他们的训练舱里,也都是全中文界面,这充分说明,语言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合作的诚意和决心。 这种孤立政策在短期内似乎起到了一定作用,却也倒逼中国走出了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的道路,最终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 如今,随着国际空间站预计在2030年前退役,而美国的替代方案尚不明朗,“天宫”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近地轨道上唯一的科研平台。 你认为我们做得对,还是认为应该更“国际化”一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