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最后的下场,是在宫廷深处被剥皮处死,整张人皮还被送到了他女儿手中。当年那个指挥十五万大军,奔袭数千里端掉北元政权的悍将,就这样从皇权棋盘上被移除。他想不通:自己打下半壁江山,为何结局是被族灭? 但是答案早在五年前就埋下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上奏,蓝玉“图谋不轨”。罪名源于一句“借马鞍七十副,马四十三匹”,理由薄弱得连朱元璋都知道靠不住,但这已经不重要。朱元璋需要的,只是一个干净利落的理由,铲除掉太子旧部的最后一块基石。 蓝玉为凉国公,地位在开国功臣中数一数二,曾因功封太子太傅。朝中不少人惧他三分。他曾在北征凯旋归来后,因不满守将关门迟疑,强行炮轰喜峰关而入。这种举动已经逼近造反的边缘,却没有遭到实质惩罚。 因为那时,他是太子的“护法”。蓝玉的外甥女是太子妃,生下的两个儿子朱雄英、朱允熥都是嫡出,太子对蓝玉格外信任。而朱元璋一手打造的武将集团——傅友德、冯胜、沐英、蓝玉,表面是皇帝的兵,其实是太子朱标的力量储备。 问题出现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逝,朱元璋哭断三日,随即在同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个决策,意味着太子妃一脉被排除在继承顺序之外,朱允熥的地位再无可能。 蓝玉心中再清楚不过。自己这些年立功、拥兵、受宠,全都系在太子身上。如今“天塌了”,他却还幻想凭战功站着离场。他没意识到,自己是“前太子”的余烬。 早在捕鱼儿海大捷时,蓝玉就犯下了忌讳。他私占北元皇妃,逼得对方自尽。若是旁人,早就问斩。而朱元璋只训了几句,封其功比卫青李靖。因为朱元璋需要蓝玉为太子扫平北疆。 朱标在时,蓝玉狂得有资本。朱标看不惯父亲杀大臣,敢用带刺木棍递给朱元璋,提醒帝王仁德。连蓝玉都劝他说燕王举动异常,恐日后变乱,朱标却笑着说“他对我很敬重”。这份自信,是太子的政治资源来自文武两端。 可一旦朱标不在了,情况逆转。朱允炆虽被立为太孙,但年幼且无兵,母族无权。而蓝玉这种“军头亲戚”,对皇权来说太危险。朱元璋清楚,哪怕蓝玉无意造反,只要他一天活着,朱允炆就无法安稳接位。 于是,蓝玉被祭刀。蓝玉死后,涉及者无一幸免。一公、十三侯、两伯,外加亲族与幕僚,一共一万五千人被诛连。傅友德、冯胜等开国元勋,也相继遭赐死。 而清洗的代价,是明朝军政体系的战斗力锐减。到了建文年间,朱棣起兵靖难,老将不在,边防空虚,朝廷抵抗乏力。 朱标若在,靖难根本无从谈起。蓝玉若在,朱棣未必能走出北平。朱元璋赢了对继承权的控制权,却输掉了一个更稳固的明初军政架构。 蓝玉以为自己是建国功臣,是“老板的打工人”;但皇权之下没有打工人,只有工具。工具存在,是为了主人的需要。当需求变了,工具再锋利,也得被扔掉。这是整个皇权政治的冷面逻辑。



阿飞
与凡人相处,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帝王相处,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用户11xxx69
帝王有几个有人性
用户10xxx60
该去见你杀的亡魂,世道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