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合影留念,永恒的回忆。李讷坐在轮椅上,拿着丈夫送给她的一束

陈砚之 2025-11-14 19:13:03

晚年的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合影留念,永恒的回忆。李讷坐在轮椅上,拿着丈夫送给她的一束花,幸福的微笑。优秀的红二代,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牢记爸爸的谆谆教导,低调做人,孜孜不倦,爱党爱国,传承红色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正气,学习的榜样! 李讷出生在1940年的延安,那时候她爸妈正忙着革命事宜。她从小在北京长大,生活不算张扬,更多是跟着父亲的脚步,学着低调做人。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时候,她专心钻研历史资料,毕业后去了北京日报社当编辑。工作上她挺认真,从不仗着家世胡来。其实李讷的身体从小就弱,成年后还得面对各种健康问题,但她一直坚持本职工作,不爱出风头。她的第一段婚姻是1971年和徐建新结的,那人在北戴河招待所干活,两人是在江西的五七干校认识的。结婚后生了儿子徐小宁,可惜后来因为性格不合分开了。李讷带着孩子回北京,继续过日子,没向家里伸手要帮助。 王景清比李讷大13岁,1927年出生在陕西神木的一个穷苦人家。他九岁就加入儿童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野战医院帮忙照顾伤员。1940年他正式参军,经过训练后投身边区作战和南泥湾开荒。解放战争时期,他执行任务特别卖力,1949年调入中央警卫师。朝鲜战争打响,他随队赴朝,冻伤后才回国。退休前在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当参谋长。王景清一生都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朴实肯干,从不张扬。他早年有过一段婚姻,但也因为性格原因结束了。1984年,通过老战友李银桥夫妇介绍,他和李讷重逢,两人于1985年冬天正式结婚。王景清把李讷的儿子视如己出,还改姓王效芝。 李讷和王景清的婚姻来得有点晚,但两人过得挺踏实。王景清退休后,专心照顾李讷,因为她身体多病,失眠、四肢无力、肾脏问题时常发作。他陪她到处看病,从不嫌烦。两人生活简朴,冬天买大白菜腌酸菜,一年四季都吃这个。他们的家在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四室一厅的单元房,李讷有个专用书房,里面堆满史书。她喜欢读中国古典文学和俄国文学,王景清也跟着学,两人一起练书法,偏好隶书和篆书。晚年他们还切磋文史知识,共同回忆过去。王景清在2008年编剧了电视剧《神府红军游击队》,走访老同志,查阅资料,力求还原历史。 李讷作为红二代,一辈子牢记父亲的教导,低调做人,从不利用身份谋私利。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到退休,2003年到200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除了家族祭奠和一些红色活动,她很少公开露面。省吃俭用,把积蓄捐给南街村这样的地方。她的姐姐李敏比她大几岁,两人关系不错,李敏的孩子发展得挺好,李讷有时会羡慕,但她自己也把儿子教育得本分。王景清的影响很大,他教导王效芝要勤恳做事。两人携手36年,互相扶持,王景清包揽家务,让李讷能安心读书。李讷的书法学父亲和母亲,写得有模有样,他们晚年常一起练习。 王景清的一生贯穿红色精神,从儿童团到参军,再到警卫工作,他始终保持初心。抗日时期在医院干活,解放战争中开荒种地,抗美援朝时忍着严寒上阵。回国后在中央警卫师,他曾为刘少奇站岗,后来调到云南。退休后担任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李讷和他结合后,两人共同传承这些传统,不忘革命历史。他们不追求奢华,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却在文史领域有共同爱好。王景清编剧那部剧,就是基于他陕北经历,真实记录游击队故事。李讷北大历史系背景帮了大忙,两人讨论时总能碰撞出火花。

0 阅读:4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