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写道:“与20世纪和平崛起的美国相比,作为潜在的全球性大国,中国显然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能源、粮食、关键矿产等战略物资的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旦外部通道受阻,国家经济安全与军工体系都将承受巨大压力。” 这篇文章一针见血,直戳当下中国发展的痛点。说白了,大国崛起不是光靠经济增速和科技投入,还得看底子够不够硬,尤其是资源这块儿。美国上世纪那会儿崛起,简直是老天爷开了挂,中国呢?地理上山多地少,资源分布又不均,进口依赖高得吓人。万一外头通道出点岔子,整个经济链条和国防体系都得跟着抖三抖。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战略隐忧。 先说美国吧,上世纪它从农业国摇身一变为工业霸主,靠的就是自家那块大饼画得圆。国土广袤,东西两边大洋护着,中间是密西西比河谷的肥沃平原和西部矿区,资源自给自足得不要不要的。煤炭、铁矿、石油啥的,本土产量就够用,还能外销。拿石油来说,德州油田一喷就是黑金,管道网四通八达,内陆铁路拉着货走得飞起。粮食呢?中西部大农场机械化收割,玉米小麦堆成山,出口全球都不带喘气的。关键矿产也差不多,美国本土有丰富的铜、锌和稀有金属,早年工业化时基本不用愁进口。地理优势让它能搞“国内大循环”,孤立主义政策一护航,经济内向型扩张,避开了外部干扰。结果呢?二战后直接坐稳头把交椅,制造业产值全球第一,军工体系稳如泰山。这套模式听着简单,实际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 中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口14亿,能源粮食矿产需求像无底洞,可国土资源跟不上趟。东部沿海人多地少,工业用电吃紧;西部高原沙漠,开发成本高,农业扩展难。结果就是进口成瘾,数据摆这儿铁板钉钉。2023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70%,全年进口5.6亿吨,每天1100万桶左右,主要来源中东和俄罗斯。沙特、伊拉克、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排前头,占比过半。粮食方面,大豆进口90%以上,2023年从巴西和美国拉来上亿吨,黄豆堆港里等着卸。关键矿产更棘手,钴对外依存超70%,主要从刚果民主共和国进口;锂精矿2023年进口401万吨,澳洲巴西占大头;铜进口2700万吨,仓库里叉车忙活不停。这些数字不是编的,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明明白白。 这依赖度高,问题就出在通道上。中国80%的石油和40%的液化天然气得过马六甲海峡,这条805公里长的窄道,每天上万艘船挤着过,全球25%的航运量、50%以上的石油运输全靠它。中国船只占60%以上,能源咽喉卡这儿,风险不小。南海那块儿,岛礁争端时不时冒头,外部势力搅和,军舰巡航常态化。2024年,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还显示,中国原油73%走这条线,封锁风险一上来,油价飙升,工厂停摆,军工生产线缺钴缺锂,电池和合金材料断供。粮食通道也差不多,大豆船队从南美绕半圈,遇上天气或地缘摩擦,港口堆积就成隐患。经济安全直连民生,军工体系更得稳,短缺一环,整个链条就瘫。比起美国内陆自给,中国这外向型依赖,战略成本高出一大截,得花心思防着点。 不过话说回来,压力大归大,中国也没坐着等。多元化通道和自主创新这两手抓得紧实。先说通道,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推开,到2024年已跟150多个国家签协议,贸易额破2.5万亿美元。重点是建陆海空新路,中巴经济走廊拉起铁路网,绕开马六甲直奔中东油田;中欧班列跑丝路,货物从重庆直达杜伊斯堡,能源和矿产多条腿走路。非洲铜矿合作,钻机转着挖,刚果钴矿中企团队跟当地人并肩干,进口源头稳了。2023年,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外贸46.6%,基础设施项目上千个,港口公路管线齐上阵。风险评估体系也建起来了,应急预案一环扣一环,航道安全从被动防到主动控。联合国报告都说,这套机制对接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互联互通拉动全球增长,中国从中也挖到资源保障的底气。 再看创新这块儿,卡脖子技术咬牙啃,成果亮眼。稀土中国产量全球第一,加工链全球80%,美国31种关键矿产中26种还靠中国供应。锂电池领域,中国控63%精炼锂、80%钴、98%石墨,2024年光伏产能占全球80%,风电出口增30%。从早年引进到现在自主研发,产业链全了,华为昇腾芯片、京红系列育种,这些突破让进口依赖降温。欧盟百亿计划想抢矿产,中国回收技术和替代材料也跟上,新型磁材不靠重稀土。2023年矿业市场稳住,投资信心回升,中国经济回稳中资源效率提升。不是吹,这些实打实的投入,让外部压力变动力。总的看,美国崛起是顺风船,中国是逆水行舟。资源短板摆着,但通过一带一路织网、科技创新补链,步子稳扎稳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