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外长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这话一出口,不少欧盟国家的政客脸上怕是不太好看。 欧盟这几年日子真不好过,俄乌冲突一打响,能源价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天然气没了俄罗斯的低价供应,工厂开工成本直线上升,好多欧洲企业都快扛不住了。德国的化工巨头、法国汽车制造商,这些平时牛气哄哄的玩家,现在一个个叫苦不迭,生产线停摆,工人失业率蹭蹭上涨。欧盟内部还乱成一锅粥,政策上说一套做一套,对外跟美国走得太近,对内补贴东补西,结果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企。就在这节骨眼上,匈牙利外长彼得·西雅尔多在2025年9月的维也纳经济论坛上扔出一句实话:“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这话听着简单,直戳要害,却让不少欧盟政客下不来台,因为它等于扇了那些反华阵营一耳光。 西雅尔多这人办事雷厉风行,匈牙利外交政策基本是他一手操盘。匈牙利不像其他欧盟国家那么纠结于“脱钩”口号,它早早就看准了中国市场这块肥肉。过去几年,匈牙利吸引的中国投资占欧盟总量的近一半,2024年数据就显示,中国企业在匈牙利投下的项目包括电池厂、汽车组装线和物流园区,这些东西直接拉动了当地就业和GDP增长。 比如宁德时代在德布勒森建的电池厂,2022年签协议,2025年已经投产,产能覆盖欧洲好几个国家需求。比亚迪也在匈牙利落户,建电动车厂,供应链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链条落地。西雅尔多多次公开表态,这些投资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匈牙利主动开门迎客的结果。他在2025年7月的采访中说,匈牙利证明了欧洲和中国合作能带来实打实的经济红利。 对比之下,德国和法国这些老大哥,对中国投资审查得死死的,动不动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卡壳,结果自家企业竞争力下滑,市场份额被别人抢走。 这话为什么让欧盟政客难堪?因为它暴露了欧盟政策的双标。表面上,欧盟高喊“战略自主”,实际操作还得看美国脸色。2024年欧盟通过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电动车加关税,德国车企表面支持,私下里却愁眉苦脸,因为它们离不开中国电池和零部件。西雅尔多的话等于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不和中国合作,欧洲企业就得喝西北风。维也纳论坛后,媒体报道显示,法国和荷兰的一些议员公开批评匈牙利“亲中”,但数据摆在那儿,匈牙利2024年对华贸易额增长15%以上,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而欧盟平均失业率徘徊在7%。 这些政客脸上不好看,是因为他们知道西雅尔多说中了痛点,却拉不下脸承认。欧盟内部一盘散沙,德国推绿色转型,法国护农业补贴,匈牙利则直奔经济实惠,投票时它总能用一票否决挡住极端反华提案。 说到底,匈牙利和中国合作的底气来自实打实的项目。中匈关系起步早,2015年就签了“一带一路”备忘录,匈牙利成了中国在欧洲的桥头堡。 布达佩斯到贝尔格莱德的铁路是典型例子,2021年通车,缩短了中欧货运时间,成本降了30%。物流园和经贸合作区也建起来了,像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吸引了上百家中国企业入驻,涉及化工、电子和机械领域。2025年上半年,西雅尔多访华时敲定的新协议,包括高铁技术和5G基础设施合作,这些东西直接惠及匈牙利中小企业。数据上看,2024年中国对匈直接投资超50亿欧元,占欧洲总投资的31%,四个最大项目全在匈牙利落地。 相比之下,欧盟其他国家还在纠结“去风险化”,结果是自家企业外流到越南或墨西哥,欧洲本土制造业空心化加剧。 欧盟的困境不光是经济,地缘政治也掺和进来。俄乌冲突后,美国拉着欧盟制裁俄罗斯,能源安全成大问题,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本该是补位的好伙伴,可欧盟政策摇摆不定。西雅尔多在2025年9月的推文中强调,西欧和中国企业合作是双赢,匈牙利就是活例子。 他还说,不管布鲁塞尔怎么变卦,匈牙利都会继续欢迎中国投资。 这话听着接地气,却让那些追随美国步调的政客坐立不安,因为它提醒大家,欧盟27国不是铁板一块,匈牙利这种“小而美”的策略可能被效仿。实际效果已经显现,2025年10月欧盟启动新一轮中欧对话,部分成员国开始松口,探索联合采购框架,避免全面脱钩。 从更广角度看,中匈合作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精髓。匈牙利人口才900多万,国土小,但位置关键,是中东欧的门户。中国企业看中这儿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匈牙利则借机升级产业,从传统农业转向高科技制造。2024年3月,西雅尔多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经济增长是全球的好事,对匈牙利尤其如此。 事实证明没错,华为在匈牙利的研发中心雇了上千人,比亚迪的电动巴士项目覆盖全国公共交通。这些投资不光拉动经济,还带动技术转移,匈牙利工程师学会了先进电池工艺,中小企业沾光分羹。欧盟层面,2024年匈牙利轮值主席国时,推动中欧峰会,强调合作多于对抗。 虽然没全盘成功,但至少让声音多样化,不再一边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