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却身背40万条人命,逃脱通缉,改名换姓隐居一小镇后,小镇开

风景繁华 2025-11-15 10:54:18

他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却身背40万条人命,逃脱通缉,改名换姓隐居一小镇后,小镇开始出生双胞胎,晚年称实现了改造人种的梦想,活到68岁,心脏病突发而亡。[黑线] 他的名字叫约瑟夫·门格勒。 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总是站得笔直,他梳着整齐的分头,手套雪白,嘴角挂着程式化的微笑,这个画面成为许多幸存者终生的噩梦——约瑟夫·门格勒,一个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学者,却在这里获得了“死亡天使”的称号。 门格勒的早年经历或许能部分解释他后来的转变,他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两篇论文都涉及人类学和人种差异研究,这种学术背景恰好与纳粹推崇的雅利安人种优越论产生了共鸣,1937年,他加入纳粹党,次年加入党卫队,最终在1943年5月被派往奥斯维辛。 在集中营,门格勒负责的“筛选”过程决定着新抵达囚犯的命运,一个简单的手势——向左或向右——就决定了人们是被送进劳改营,还是直接走向毒气室,据估计,经他手送往死亡的囚犯超过40万人。 但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所谓的“科学研究”,门格勒对双胞胎表现出特殊兴趣,将至少1500对双胞胎纳入他的实验计划,幸存者回忆,他们被编号、测量、拍照,每周要接受数小时的检查,门格勒试图通过双胞胎研究找到批量生产“优等民族”的方法。 1945年1月,随着苏军的逼近,门格勒逃离奥斯维辛,与其他纳粹战犯不同,他成功逃避了追捕,先是在德国隐藏了数年,随后于1949年逃往南美,国际社会对他的搜寻持续了数十年,直到1985年,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的情报机构才联合发出通缉令。 调查发现,门格勒最后隐居在巴西圣保罗附近的一个小镇坎迪多·戈多伊,这个小镇有个奇特的现象——双胞胎出生率异常高,达到普通人口的十倍,当地居民只知道有位叫“鲁道夫·韦斯”的兽医,据说他医术高明,能帮助牲畜多产。 2011年,阿根廷学者对小镇进行调查,发现门格勒确实曾向当地妇女提供药物和治疗,虽然无法证实这些实验与他早年的研究有直接关联,但时间与地点的高度重合,令人不得不产生联想。 门格勒最终没有受到法律审判,1979年,他在巴西一处海滩游泳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遗体直到1985年才被确认,他的家人保持了数十年的沉默,直到近年才公开道歉。 在当代社会,类似的挑战依然存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可能面临被滥用的风险,科研伦理审查制度的建立,科学共同体的自律,公众对科研项目的监督,都是防止科学走向歧途的重要保障。 门格勒的逃亡生涯也揭示了国际司法合作的局限,战后初期,许多纳粹战犯利用不同国家司法体系的漏洞逃脱惩罚,直到今天,跨国追逃仍面临诸多挑战。 门格勒的故事,让人心里真是又堵又气。 也有网友对历史反思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光是骂他恶魔很容易,但我们更该想想怎么避免再出下一个门格勒,关键是教育,得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尊重生命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底线,这条线绝不能跨过去。” 这条评论获得了不少附议,大家认为制度的约束和伦理的教育同样重要。 对于他最终逍遥法外的结局,很多网友表达了强烈的不平,“一想到这种战犯居然能安度晚年,而那些无辜的孩子却遭受那样的折磨,就感觉特别无力,历史有时候真的不公平,” 这种对“正义缺失”的感慨引起了广泛共鸣。 还有网友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巴西的双胞胎小镇,评论充满了推测:“那个小镇的双胞胎现象真的跟他没关系吗?细思极恐啊!一个能让牛多生崽的‘兽医’,有没有可能还在偷偷进行他的人种实验?感觉可以拍一部恐怖片了,” 虽然这只是猜测,但也反映了门格勒其人所带来的长久阴影。 也有比较理性的声音提醒大家:“我们谴责门格勒,也要警惕把某个民族或群体‘非人化’的极端思想,这种思想才是孕育门格勒的土壤,今天依然存在。” 如果说门格勒是滥用科学权威的极端代表,那么在今天,我们普通人身边,有哪些看似“进步”或“正确”的事情,其实也正悄悄越过边界,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见解。 信源:南方都市报

0 阅读:28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