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国防部长皮斯托里斯在与英、法、意大利和波兰的同行会面后表示,德国将向乌克兰交付的另一揽子美国武器提供,价值至少1.5亿欧元(1.7493亿美元)。德国目前还是倾向于从美国购买武器转移给乌方,而德国自产的金牛座巡航导弹则似乎无人提及了。 自2025年7月美国白宫以“优先保障本国利益”为由暂停对乌部分军援后,“爱国者”防空系统便成为乌克兰防空网的关键缺口。 当时俄军发动大规模空袭,550架无人机与导弹在11小时内倾泻而下,乌军拦截弹库存几近见底,基辅防空网随时可能崩塌。德国紧急出手,以本国名义向美国采购两套“爱国者”系统转交乌克兰,每套成本高达25亿美元,这一操作既绕开了美国军援限制,又为基辅争取到喘息之机。 然而,这种“曲线救乌”的模式很快暴露出致命短板——全球“爱国者”导弹年产量不足500枚,而乌军单次空袭就可能消耗近百枚拦截弹,生产速度远跟不上战场消耗,德国的临时方案终究难解长期困局。 在此背景下,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10月15日向盟国施压,要求通过“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增购美制武器。该机制由美国与北约发起,运作模式堪称“精准收割”:乌克兰列出紧急需求清单,北约协调实施,美国提供武器,盟国支付费用。 德国今年8月已通过该机制向乌方输送约5亿美元军援,此次追加的1.5亿欧元,正是这一模式的延续。皮斯托里斯在会议中透露,德国明年对乌援助总额将超115亿欧元,其中大部分资金仍将流向美国军火库——这种“慷慨”背后,实则是德国在北约框架下的无奈妥协。 与对美制武器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自产“金牛座”巡航导弹的彻底失声。这款射程达500公里的战术导弹,曾被视为乌克兰打击俄军后方指挥所、弹药库的“杀手锏”。 2024年1月,德国议会以485票反对、178票支持的压倒性比例,否决了向乌提供“金牛座”的提案,理由直指核心:乌克兰若用该导弹攻击俄罗斯本土,德国将直接卷入冲突。 尽管乌克兰多次暗示“金牛座”的战术价值远超“风暴阴影”或“斯卡普-EG”巡航导弹,但德国始终未松口。更耐人寻味的是,德国当前仅剩6套可用的“爱国者”系统,却仍坚持从美国采购而非动用自产装备,这种“舍己为人”的姿态,暴露出德国在军事自主与盟友压力间的摇摆。 法国的态度则为这场军援博弈增添了更多变数。作为北约核心成员国,法国至今未承诺通过“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采购美制武器,反而与瑞典共同资助乌克兰研发射程2500公里的远程巡航导弹。 这种“另辟蹊径”的策略,既规避了直接对抗俄罗斯的风险,又试图在技术层面保持对乌影响力。相比之下,德国的“美国依赖症”显得愈发突出——从“爱国者”到F-35战斗机,德国军备库中美制装备占比持续攀升,这种“去工业化”趋势,正悄然改变欧洲安全格局。 回到柏林会议现场,皮斯托里斯宣布1.5亿欧元军援时,现场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他未提及任何关于“金牛座”导弹的讨论。 这种刻意的回避,或许预示着德国对乌军援策略的彻底转向——在北约框架下,德国已放弃通过自产装备塑造战场规则的尝试,转而成为美国军火市场的“提款机”。这种选择短期内能维持援乌联盟的表面团结,但长期来看,欧洲安全主导权的旁落,或将引发更深层的危机。 当德国国防部长走出会议室时,柏林的夜空已泛起微光。1.5亿欧元的军援承诺,能否填补乌克兰防空网的漏洞?“金牛座”导弹的沉没,是否意味着欧洲军事自主的彻底终结?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到下一场空袭警报响起时才能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