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认真地问起王阳明心学为何总是流行不起来,这背后确实有深意,这门学问需要使用者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与人性中一些固有的惯性对抗,这实在不是一条容易的路。[谢谢] 心学强调真正的修行不在与世隔绝的书斋或山林,而就在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类繁琐,棘手甚至令人痛苦的具体事务中,它要求人们将每一次困难都视为磨砺内心的机会,这与人们普遍渴望安稳,舒适的心理是相悖的。 王阳明还提出的“知行合一”彻底收回了我们常用的借口,它指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的知道必然会体现为行动。 这就像一面严格的镜子,迫使人们直面自己的懈怠与虚伪,无法再以“道理都懂,只是做不到”来自我安慰。 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本是天理,但常被私欲所蒙蔽,若不能下功夫克除内心的怠惰,骄傲,忿恨,贪婪等私欲,就很可能误将个人私欲的冲动当作“良知的呼唤”。 心学在历史上也面临过外部环境的挑战,在明代它曾因冲击当时居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思想而受到官方压制。 王阳明心学未能广泛盛行,并非因其思想价值不高,恰恰是因为它对学习者和实践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既要敢于向内剖析自我,克制私欲,又要勇于在外在事为中磨砺担当。 它不提供轻松的安慰,而是指引一条不断自我超越的“强者之路”,但这或许也正是其最珍贵的地方,它始终在等待那些愿意真正直面自我,践行不辍的探索者。 你对心学有怎样的理解?一些网友也做出了评论。 网友评论:说到点上了!心学就像精神上的“健身环”,谁都想要马甲线,但有几个能坚持每天虐腹?王阳明那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简直是照妖镜,照出多少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也有评论说:太真实了,上班被老板骂,第一反应是找借口甩锅,但心学告诉你,别怪别人,先看你自己的心是不是被“好恶”蒙蔽了,这谁受得了?但真能做到的,绝对是狠人。 网友评论:我觉得还有个原因,心学门槛其实很高,《传习录》是王阳明和弟子们的对话录,没点四书五经的底子,很多话根本看不懂它在反驳什么,主张什么,这直接劝退大多数人。 也有人这样说:我倒觉得不全是人性懒惰的问题,心学后期有些信徒,错把自己的私欲当成“良知”,打着“知行合一”的旗号任性妄为,把学问搞歪了,这也败坏了心学的名声。 如果王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开一堂“实战课”,你觉得哪一个生活或职场中的具体难题, 是应对奇葩同事?是克服拖延症?还是做出重大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来源:人民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