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可清朝当年就是“雄而不霸”,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的软骨头,内里烂透了,就算想霸也没那实力。 说白了,国际社会根本不是你越温和就越有人待见的地方,没真本事撑着的“看着厉害却不强势”,纯属自己骗自己! 蔡正元这话听着有点直接,但其实说到了点子上:国际上打交道,你要是没点让人不敢随便招惹的实力,再想息事宁人也没用,“没人怕你”就意味着没人把你当回事,各种麻烦自然会主动找上门,但清朝那种“看着厉害却不强势”,根本不是故意想当老好人,而是“想强势也没那能耐”的无奈。 那时候的清朝,关起门来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外面世界都在搞新东西、求进步,它却懒得看、不愿学,把人家递过来的好东西都扔一边,眼里只有自己的老规矩,这哪儿是“不强势”啊,分明是封闭到连怎么变强都不知道,连强势的资本都没攒下。 清朝的“厉害”从来都是表面功夫。看着地盘大、人口多,手里好像也有点钱,但这些钱大多靠种地撑着,真正能让国家变强的新产业没几个,工商业弱得可怜。 军事上看着唬人,有舰队有军队,可内里早就烂了:当官的一门心思捞钱,连该用在国防上的钱都敢贪;当兵的没战斗力,拿着家伙事儿也不像能打仗的样子;读书人也不关心怎么搞技术、怎么让国家进步,就知道死读老书。 更离谱的是,国家把不少钱都花在了内耗上,真正用来追赶别人、提升实力的投入少得可怜,这样的“厉害”,就跟纸糊的老虎似的,一戳就破。 “没人怕”的滋味,清朝可是尝够了。那时候咱们的人在外面办事,别说受人尊重,连基本的尊严都没有,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都是常事儿,这哪儿是外交啊,分明是任人宰割。 说到底,这都是清朝自己作的:早早地就关起国门,错过了外面的发展机会,制度越来越僵化,当官的越来越腐败,大家的思想也被捆住了,不愿接受新东西,久而久之,国家就没了筋骨,就算想硬气一把,也没那个实力了。 很多人觉得清朝是因为太温和才落得那样的下场,其实根本不是,核心是太虚弱了,它的“看着厉害却不强势”,从来不是主动选的“善良”,而是没本事的“妥协”。 国际上的道理从来都没变过:你有实力,别人才会跟你谈尊重;你有威慑力,别人才不敢随便招惹你;光有大国的架子,却没与之匹配的真本事,最后只能被人欺负。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段历史和蔡正元观点的大白话解读,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你觉得国际上想让人待见,是得有让人怕的实力,还是靠温和待人?清朝的悲剧,是因为“不强势”还是“没本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