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签证政策闹得沸沸扬扬,一纸新规让全球“胖友”集体破防——美国国务院正式将肥胖列为签证拒签理由,连带着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病也被划进“高危清单”。这事儿听着荒诞,可背后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激烈转向,也戳中了无数普通人的焦虑:连体重都要被当成“政治筹码”,这个世界怎么了? 先说说这政策到底多离谱。根据泄露的国务院电报,签证官现在得像“人体算命师”一样,盯着申请人的体检报告猜未来:30岁程序员BMI超28?得追问“会不会得高血压”“睡着会不会打鼾窒息”;50岁阿姨有糖尿病史?直接扣上“可能消耗公共医疗资源”的帽子。更绝的是,这政策连“假设性风险”都不放过——哪怕你现在没病,只要签证官觉得你“潜在治疗成本高”,就能直接拒签。有移民律师吐槽:“这哪是签证审核?分明是AI算命摊加了个医学外挂!” 可讽刺的是,美国自己才是“肥胖重灾区”。CDC数据显示,超42%的成年人临床肥胖,严重肥胖比例近11%。按这标准,特朗普总统自己都得被拒签——他2025年体检BMI28,刚过“超重”线,2020年更是飙到30.5,属于“严重肥胖”。要是他当年拿H-1B签证,怕是连白宫门都摸不到。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标,让网友直呼:“美国这是要搞‘身体净化运动’?只欢迎精英,不要普通人?” 更深层的矛盾,是政策背后的“经济算计”。白宫发言人说得直白:“要把联邦支出优先给美国公民。”可数据显示,美国本土肥胖者中仅30%依赖公共医疗,反倒是很多高技能移民,比如硅谷的印度糖尿病工程师,他们的创新贡献远超医疗成本。把“胖子”和“公共负担”简单挂钩,本质是用健康标签掩盖经济歧视——低收入、需要时间融入的普通人,成了政策刀下的第一批牺牲品。 这事儿也让全球网友炸了锅。印度媒体怒斥“针对IT移民”,人权组织发起10万人请愿,中国网友更犀利:“以后出国是不是得配减脂食谱+BMI控制计划?”可笑的是,特朗普政府一边在签证口堵“胖子”,一边在医保端推减肥药降价——原来“身体政治”的终极目的,是让全球为美国的医疗资本买单。 说到底,这场“拒胖风暴”暴露的,是移民政策从“人文关怀”向“经济实用”的彻底转向。当签证官开始用BMI衡量人的价值,当健康成为筛选工具,我们不得不问:一个把身体数据当门槛的国家,还配谈“自由灯塔”吗? 你觉得这政策是合理筛选还是身体歧视?来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可能比政策本身更值得思考! (案例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