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 没人料到,曾经以发动机技术骄傲的日本车企,现在会主动找中国买 “心脏”,日本军工巨头川崎重工,近年就大批采购奇瑞的 SQR372 型号发动机,累计订单早就突破 30 万台。 要知道,几十年前日本厂商还放话 “就算给中国图纸,50 年也造不出同等水平的发动机”,可如今中国发动机不仅出口到 80 个国家,总出口量超 120 万台,还成了日本企业的刚需。 这波反转,正是中日产业互补的最好证明 。 汽车领域的绑定,早就超出了 “买卖零件” 的范畴。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逆袭,更是把这种深度合作演成了 “双向奔赴”。3 年前还在日本零门店的比亚迪,现在已经开了 86 家店,专为日本设计的 K-Car 车型海獭,预订单直接突破 1.2 万辆。 为了贴合日本消费者,比亚迪把车高降到刚好适配立体车库,侧滑门方便老人孩子上下车,还加了地震应急供电功能,连转向灯杆都按日本习惯调整位置。这种 “贴着当地需求做产品” 的合作,让丰田、本田的老家,也成了中国车企的舞台。 不光是乘用车,商用车领域的合作更是热火朝天。北京企业阿尔特和日本未来能源签下 68 亿日元的大单,一起研发重型卡车的电动转换套件,把燃油重卡改成电动车。 丰田更是联合中国一汽、东风等车企,砸 32 亿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专门研发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这些合作不是谁求着谁,而是各自拿出看家本领 , 中国有新能源市场和工程能力,日本有技术积累和运营经验,凑在一起才能干成大事。 除了汽车,中日合作早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苏州企业拿下日本百年品牌福而可的中国独家代理,把日本的儿童护肤品和文具带到中国货架;日本的精密检测设备,成了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 “质量管家”; 中国的光伏组件,撑起了日本六成的光伏电站建设。2024 年苏州单市和日本的贸易额就达 278.5 亿美元,跨境电商成了新增长点,这种你供货、我销售的默契,让两国消费者都受益。 更关键的是,双方还在一起开拓新赛道。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达成了二十项共识,银发经济、绿色发展都成了合作重点。 日本的养老护理技术领先,中国的养老市场庞大,两国携手培育银发经济,既能让中国老人享受优质服务,也能让日本技术找到用武之地。 在碳中和领域,日本的氢燃料技术遇上中国的新能源产能,丰田和比亚迪合资建厂,中国的储能电池配套日本的电站,双方一起朝着 “2050 碳中和” 目标发力,谁也离不开谁。 那些想搞 “脱钩断链” 的人,怕是忘了 2019 年日韩材料风波的教训。当年日本限制半导体材料出口,结果韩国企业停产,日本供应商也丢了订单,最后两败俱伤。 现在中日的产业链绑定比当年日韩深得多,中间品贸易占双边贸易的 62%,要是贸然加码限制,只会让工厂停摆、物价上涨,最后坑的是两国企业和普通老百姓。 垂秀夫的提醒,本质上是看透了市场规律。中日经贸不是可以随意摆弄的棋子,而是经过几十年磨合形成的 “最佳搭档”,你需要我的市场和产能,我需要你的技术和经验,这种互补性不是靠政治博弈就能打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