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何总对内陆人有偏见?影帝梁家辉道出真相:“香港人其实挺可悲的,被英国人统治

虎虎聊娱乐 2025-11-16 17:07:27

香港为何总对内陆人有偏见?影帝梁家辉道出真相:“香港人其实挺可悲的,被英国人统治了一百多年,在回归以前,我们这一辈人很缺乏对祖国的概念……“ 维港夜幕下,霓虹闪烁,人群中内地游客的行李箱声与本地脚步交织,那抹不易察觉的疏离感,总让人心生疑问:这片土地上,为什么总有对内地同胞的微妙偏见? 香港这片热土,命运多舛。1842年《南京条约》签下,香港岛割让英国,从此开启长达156年的殖民管治。英国当局铁腕掌控,港口码头堆满鸦片箱子,华商只能在夹缝中求生。九龙半岛1860年跟上,新界1898年租借99年,全境落入外人手中。那时候,香港人多是底层劳工,码头扛货,街巷谋生,英国官员高高在上,英文命令层层下达。 殖民教育成了英国人洗脑的利器。从1853年起,港英政府推英文教学,学校课堂黑板上全是莎士比亚,学生齐声朗读伦敦口音。中文课被挤到角落,历史书里中华五千年轻描淡写,鸦片战争只提英国视角,长城黄河成遥远符号。维多利亚女王生日,全港放假挂旗,公园乐队奏英式旋律,学生列队高唱国歌。英语证书是饭碗通行证,中环写字楼伦敦腔主宰,华人工人底层打拼,汗水换来微薄薪水。 这种教育有意切断根脉。课堂少讲民族抗争,多谈英帝国贸易,学生地图上指澳洲印度,忽略祖国轮廓。周末浅水湾海滩,英国人骑马驰骋,华人家属野餐望军舰,浪花拍礁石。长年下来,香港人视本地为孤岛,祖国如地图标记,血脉联结淡薄。街头茶楼老人摇扇聊英伦新闻,港口劳工瞥对岸渔火,鲜有深想。回归前,这种割裂已深植社会,影响一代人认知。 梁家辉的话,就从这根源说起。1953年生于九龙油麻地的他,土生土长香港仔。清晨挤叮叮车上学,车厢摇晃窗外街市叫卖,海鲜油条味扑鼻。学校尖沙咀砖墙斑驳,铃声后英文诗句满黑板,老师戒尺叩桌纠发音。中文课下午末尾一小时,薄课本默写成语,笔尖沙沙。周末爬太平山缆车上行,山顶倚栏眺维港船点点灯如星,对岸山影模糊。 少年迷电影,街头影院排龙售票撕根,昏暗大厅银幕好莱坞明星挥剑,观众掌声爆。1979年考无线艺员班,课堂老师示范台步,木地板叩击汗湿领。毕业拍《皇家师姐》,片场枪声四起握枪瞄准,导演喊卡擦额走向化妆。1980年代北上《垂帘听政》,北京故宫外景尘土飞,披咸丰袍绸缎拖地,城墙下扶栏风卷落叶,镜头挥袖下旨侍卫跪接鼓点敲。 杀青回港机场盖章拖行李,地铁抓吊环手机铃经纪催通告。日常旺角茶餐厅点冻柠茶,伙计端盘碰撞清脆,报纸本地头条内地寥寥。1997回归前,参与多部作品片场灯光炙热背台词助理递水一饮,继续走位。凤凰卫视《易见》访谈,棚内灯光倾泻沙发灰西装双手膝盖,主持人易立竞翻笔记点头。梁家辉清嗓子目光镜头,声音沙哑平稳:“香港人其实挺可悲的,被英国人统治了一百多年,在回归以前,我们这一辈人很缺乏对祖国的概念。” 这话落地棚内安静摄像嗡鸣,他抬下巴继续。殖民下父辈码头挥锄挖渠,子女追英式文凭办公室敲键盘,忽略血脉源头。易立竞点头记录,梁家辉结束握手走出灯光门外夜风。这番肺腑,点出那代人迷茫,历史教育结苦果。梁家辉第一部电影北京拍,国家观念由此萌芽,这些年北上作品多,爱国根基稳。 回归后,一国两制如定海针。1997年7月1日凌晨雨中米字旗降五星红旗升,维港钟声回荡。中央坚定支持,香港高度自治法治经济不变,国际金融中心稳。内地市场后盾,2003年7月28日自由行启动,珠三角首批游客持签过关,尖沙咀行李滚轮药房队伍蜿蜒店员递奶粉袋。游客潮涌,旺角霓虹下内地客摊贩讨价笑声起。 融合阵痛难免。香港1100平方公里挤750万,人均居住16平,节假日逼仄人行道行李碾压,主妇挤不上巴士。经济竞争真切,金融法律内地精英涌加剧,深圳买家千金购半山豪宅,刺激劏房青年神经。繁荣靠内地支撑,资源争夺灼热。文化摩擦日常滋生,地铁禁食三十载,车厢啃菠萝包蹲店门吃盒饭,守规港人侧目。铜锣湾茶餐厅伙计粤语喊冻柠茶走甜,游客茫然误为怠慢。这些瞬间堆墙。 对比澳门,殖民同源回归后博彩旅游立命,内地客衣食父母,金沙前台五方言问好,手信街二维码秒笑。移民闸铜墙本地无抢地忧。香港优才计划广纳贤士,客观竞争压大。上海陆家嘴排外城市通病,地铁耳机隔世老弄堂阿婆打量新邻,高压防御,与香港历史心结不同。   而粤港澳大湾区火如荼,高铁站汽笛乘客携家跨界共享机遇。港人树家国情怀,内地游客体谅维护秩序。梁家辉感慨化动力,维港光照广阔天,铸中华民族复兴篇。

0 阅读:51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