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

云景史实记 2025-11-16 17:07:34

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当年中国办2008年奥运,确实是下了血本,前前后后砸进去3000亿真金白银。但这笔钱没咋往“面子工程”上花,鸟巢、水立方那些标志性场馆加起来才花100多亿,大部分都投进了实打实的民生里。理他们,这才是最实在的清醒。 当年办北京奥运,咱确实下了血本,前前后后总共投了 3000 亿真金白银,这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多少人盼着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但咱从没把钱砸在虚头巴脑的面子工程上,那些被全世界记住的鸟巢、水立方,加上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场馆,算下来总共才花了不到 130 亿,连总投入的零头都不到。 大部分钱都实打实花在了老百姓能摸到、能受益的民生上,这才是咱办奥运的真格的。 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投了 2800 亿,这里面藏着多少民生实惠啊。交通方面就砸了 1782 亿,新建扩建的高速路多了 578 公里,以前从城区到郊区得绕半天,现在条条高速通区县,开车一脚油就到。 地铁更是像织了张密网,13 号线、5 号线、奥运支线这些新线路一口气建起来,146 公里的轨道交通让北京人出门再也不用挤破头,连郊区乡镇都能坐公交直达,票价还便宜。 还有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当年为了奥运提前建好,现在不管是出国探亲还是商务出差,都能享受到宽敞明亮的候机环境,这都是当年办奥运留下的实在好处。 环境治理上的投入更没含糊,花了 172 亿治污水、清垃圾,六环路以内的 290 公里河道都清了个遍,新建了 11 座中水厂,污水处理率一下提到 9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更是接近 100%。 那些年北京的天越来越蓝,以前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河,老百姓晨练、遛弯的地方都干净了,这可比建个漂亮场馆实在多了。 还有危旧房改造,多少人从挤了一辈子的筒子楼、老胡同里搬出来,住进了宽敞的新楼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 20 平米,农民更是能住上 40 平米以上的房子,这才是真真切切的民生改 善。 可即便咱掏了钱、办了事,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还是没少挑刺。申办的时候就给设了一堆规矩,22 个问题每个只能答一页纸,还得英法文对照,连印刷装订都有严苛要求,差一点都不行. 筹备期间更别提了,今天说场馆标准不够,明天嫌配套不到位,连观众观赛都被他们管得死死的 —— 带个水壶、饭盒不让进,想举个 “中国加油” 的横幅助威都不行,说是要 “公平竞赛”,可这规矩里的憋屈谁能懂?咱自己的主场,给自家运动员喊句加油都要受限制,这滋味能好受吗? 最可气的是,当年咱处处迁就,把奥运办得漂漂亮亮,国际奥委会一个个笑脸相迎,转头就忘了咱的好。 现在呢?奥运成了没人要的包袱,申办的城市越来越少,2024 年奥运会就剩巴黎和洛杉矶两个城市愿意办,国际奥委会没办法,只能让俩城市一人接一届,连竞选都省了。 再看看那些办了奥运的国家,雅典花了 100 亿欧元,最后亏得一塌糊涂,直接成了国家破产的导火索。 东京奥运预算超支 244%,最后亏损 71.3 亿美元;里约奥运更是亏了 21 亿,新建的场馆赛后全成了废墟。这时候他们想起中国的好来了,觉得咱有钱有能力,想让咱再接盘?门儿都没有! 当年咱办奥运,不是为了图国际奥委会那几句虚夸,是为了借着奥运的机会改善民生、发展城市,事实也证明咱做到了。 2002 到 2007 年,北京城镇居民收入年均涨 11.5%,农民收入涨 9.1%,还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263 万人找到了工作,这些都是比奥运金牌更珍贵的成果。 更别说那些场馆赛后压根没浪费,五棵松体育馆当年特意缩减规模节约投资,现在还在办球赛、演唱会。 沙滩排球馆改成了电竞综合体,一年能办上百场赛事,吸引几百万人光顾,成了年轻人的新乐园。咱花的钱都生了根、发了芽,没一分钱打了水漂。 现在咱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更明白钱该花在哪儿。老百姓关心的是医保能不能再完善点,养老金能不能再涨点,孩子上学能不能更方便点,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需求,比办一届奥运有意义多了。 国际奥委会想让咱接下这烫手山芋,无非是看中咱的实力,可当年的挑剔和委屈咱没忘,现在的民生账本咱更算得清。 咱不缺那点国际曝光度,也不用靠办奥运证明自己,把钱花在自家老百姓身上,让日子过得更舒坦,这才是最该做的事。 所以说,放弃 2036 申奥压根不是啥遗憾的事,反而是咱成熟了、清醒了的表现。当年咱伺候得起,也办得漂亮,但不代表现在还要迁就他们的脸色。 现在奥运没人要了才想起中国,早干嘛去了?咱就该硬气点,不理他们,把精力和钱都投到民生里,让老人看病更省心,让孩子上学更安心,让大家伙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