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黄皮肤的华人,以为自己是美国人了,那永远是一厢情愿。 旧金山湾区的华人工程师李伟(化名)直到被公司解雇那天,才彻底打破了坚持二十年的幻想。他16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名校毕业後进入硅谷顶尖科技公司,为了“融入”,他刻意改掉中式发音,家里从不挂中国结,甚至禁止孩子说中文,连春节都只过圣诞节。可38岁那年,公司以“安全审查”为由辞退他,理由仅仅是“其亲属长期在中国居住”——没有听证,没有证据,只因为他的黄皮肤和华人血统,就被贴上了“潜在风险”的标签。 这样的遭遇不是个例。2024年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华人职场歧视投诉量同比增长32%,其中科技、国防、金融领域的投诉占比超60%。很多华人像李伟一样,拼尽全力迎合美国的文化规则,他们模仿白人的穿搭、口音,甚至刻意疏远中国亲友,以为这样就能换来平等对待。可现实是,美国的种族歧视从来都带着隐性的门槛,肤色和族裔出身,早已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原罪”。 二战时期,近12万日裔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理由是“可能通敌”,哪怕他们中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如今这一幕换了形式,落在了华人身上。去年,哈佛大学被曝光在招生中给亚裔学生设更高分数线,同样的成绩,亚裔的录取率比白人低40%;华尔街的华人精英,哪怕能力出众,晋升到高管的比例也不足白人的三分之一。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华人“努力融入却不被接纳”的心酸。 有人说,换了美国国籍就不一样了。可华裔议员吴振伟的经历给出了答案。他出生在美国,三代深耕政坛,却因为“中国背景”多次被质疑“忠诚度”,甚至被要求公开宣誓“忠于美国、疏远中国”。他曾在采访中无奈表示:“无论我做什么,在一些人眼里,我永远是‘外来者’。” 这种身份上的撕裂,是每个试图“彻底成为美国人”的华人都要面对的困境——你可以改国籍、改语言、改生活习惯,却改不了与生俱来的族裔烙印。 美国常把“种族平等”挂在嘴边,可骨子里的白人至上主义从未根除。排华法案虽然早已废除,但它留下的歧视基因,至今仍在影响着社会规则。华人在美国缴纳的税收不比任何人少,为美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付出的努力也有目共睹,可一旦遇到利益冲突或社会动荡,最先被牺牲的往往是华人。疫情期间,美国华人遭受的暴力袭击事件增长190%,有人只是出门买菜,就因为黄皮肤被无端殴打,而施暴者的理由简单又荒谬:“新冠是你们带来的。” 那些拼命想要摆脱“华人身份”的人,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自我否定的误区。他们以为疏远中国就能被美国接纳,却忘了,真正的认同从来不是靠讨好和割裂得来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他从未刻意隐瞒自己的非洲血统,反而坦然接纳,最终赢得认可;而那些刻意撇清华人身份的人,恰恰因为这份不自信,更容易被人轻视。 难道黄皮肤就注定无法在美国获得真正的平等?难道放弃自己的文化根基,就能换来想要的归属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华人在美国的困境,根源不在于自身不够努力,而在于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体系。这种体系下,“成为美国人”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国籍和努力,而是肤色和族裔。 真正的身份认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华人可以热爱美国的生活,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根脉,不必为了迎合别人而否定自己。那些以为“变成美国人”就能摆脱华人标签的想法,本质上是对种族歧视的妥协,也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美国的种族壁垒,从来没有因为时代进步而消失,只是变得更加隐蔽。黄皮肤的华人,与其执着于“成为美国人”的虚幻泡影,不如清醒认识到:族裔身份是与生俱来的印记,真正的尊重,不是靠改变自己去换取,而是靠自身的强大和对文化的坚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