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乌克兰方面宣布了! 11月1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坐飞机去了希腊,和希腊总理签了个天然气供应协议。希腊答应今年冬天给乌克兰送天然气,帮他们过冬。 这份协议对乌克兰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要知道,这个冬天对乌克兰民众而言格外难熬,持续的冲突让该国能源设施遭受重创,超过70%的热电站被摧毁,电力产能从冲突前的55吉瓦暴跌至不足10吉瓦,部分地区每天停电长达18小时。 乌克兰早就明确,今年秋冬需要额外进口40亿立方米天然气才能平稳过冬,这需要19 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尽管已经储备了132 亿立方米天然气,但俄军持续空袭让生产设施不断受损,国内产能根本无法填补缺口,天然气仓库储量一度逼近10%的临界线。 希腊此次伸出援手,背后是自身能源格局的变化。这个曾经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如今正转型为欧洲南部的LNG枢纽,还和美国签署了为期20年的长期LNG供应协议,每年能稳定获得7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为援助乌克兰提供了底气。 这一合作也折射出欧洲能源版图的剧烈重构。2022年时欧盟45%的进口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到2025年已骤降至13%,美国则以55%的进口占比,成为欧洲最大的LNG供应国,俄对欧管道天然气出口更是同比下降45%。 不过这份协议也不能过分乐观,它没能解决乌克兰能源的根本问题。希腊的供应规模尚未明确,能否完全覆盖40亿立方米的缺口还是未知数,而且乌克兰缺乏足够资金和能力保护能源设施,后续仍面临被袭击的风险。 更值得深思的是,乌克兰的能源困境始终绕不开“依赖”二字。过去依赖俄罗斯能源,如今转向西方援助,虽解了燃眉之急,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外部供应终究存在变数。欧洲各国为替代俄气,高价进口美国LNG,民众和企业的能源账单压力依然沉重。 希腊的援助彰显了国际社会的守望相助,这份跨越国界的支持,不仅能让乌克兰民众在寒冬中感受到温暖,更传递出团结抗难的力量。但能源安全的核心终究是自主可控,乌克兰未来仍需在修复设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持续发力。 国际能源格局的变迁中,没有永远的依赖,只有不断寻求平衡的安全。希腊的天然气是这个冬天的“救命粮”,但乌克兰想要真正摆脱能源危机,还需要构建更多元、更稳固的能源体系,这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