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中国空间站可不是“没消息”了,而是从“大张旗鼓搞建设”变成了“踏踏实实搞运营”。 之前空间站建设的时候,每一次发射都是大新闻,天和核心舱上天、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对接、航天员第一次入驻,这些都是从零到一的突破,自然要大张旗鼓地告诉大家。可到了运营阶段,重点就从“搭架子”变成了“用起来”,做的都是实在的科研,这些事不像发射那样有震撼的画面,却藏着更实在的价值。 就说太空水稻的事,2022年神舟十四号把水稻种子带上了空间站,在问天实验舱里种了120天,从发芽、长叶到开花结籽,完成了一整套生长周期,这可是国际上头一回在太空种出完整的水稻。回来的种子先是在实验室里培育,到2024年11月,第三代太空水稻已经在大田地里丰收了。 这些水稻在太空里发生了基因变化,有的产量更高、有的更抗病虫害,将来能帮咱们解决种源的大问题,这种实在的研究,没必要天天喊口号,闷头干成了才是真本事。 空间站里还在做能帮人治病的实验。今年天舟九号货运飞船送上去23项实验物资,其中几个生命科学实验已经有了新发现。 科研人员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观察到脑细胞移动得更快,这说不定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找到新思路;还有骨骼肌的细胞,在太空里修复得变慢了,搞清楚原因就能帮长期待在太空的航天员保护肌肉,将来也能用到地面上的肌肉损伤治疗中。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现治疗脂代谢疾病的药物在太空里效果更好,这意味着以后或许能在太空里研发更有效的新药。这些实验样品都存放在空间站的低温柜子里,等航天员返回时带下来接着研究,这些事听起来不热闹,却件件都和咱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还有个厉害的技术,就是空间站里的“循环系统”,能把水和氧气反复利用。航天员在太空里出汗、呼气产生的水汽,会被系统收集起来净化,变成能喝的纯净水;连尿液经过处理后,也能变成干净的水。 现在空间站里九成以上的水都是这么“造”出来的,只有不到一成需要从地面运上去。 反观国际空间站,早就超期服役快10年了,到处都是毛病,光漏气就漏了好几年,查出了50多处隐患和4道裂缝,每天都在漏气,美俄两国还吵不清原因,最近都在准备紧急撤离的方案。咱们的空间站是新的,设备都是最先进的,不用天天忙着补漏洞,自然能安稳做实验。 就在今年,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在空间站待了一百九十多天,做了两次出舱活动,还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完成了一大堆科学实验。他们在上面种绿植、养斑马鱼,把空间站打理得像个“太空家园”。 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还借着空间站的条件,把钨合金加热到了超过3100度,刷新了国际上太空材料实验的最高温度纪录。这种钨合金能在核聚变反应堆那种极端环境下用,对咱们的核工业、航空航天都是大帮助。 这些事不是没消息,只是大多发布在专业的科研渠道里,不像发射那样能上热搜,可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来说,这些成果比热闹的新闻值钱多了。 说到底,空间站从“建设”到“运营”,是从“拼速度”变成了“拼质量”。建设时要让大家看到中国能造空间站,现在运营了,要让空间站真正产出价值。那些说“差距大没脸提”的人,其实是没看懂其中的门道。 国际空间站看着大却问题一堆;咱们的空间站设备新、功能全,正安静地出成果。等这些实验成果真正用到农业、医疗、工业上,给咱们的生活带来实在的改变,比天天喊口号提空间站,要管用得多。这不是没脸提,是把力气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踏实做事比啥都强。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