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可清朝当年就是“雄而不霸”,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的软骨头,内里烂透了,就算想霸也没那实力。 清朝早年确实有过“雄”的样子,就说康乾盛世那阵子,疆域扩到了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北边到了外兴安岭,西边罩着新疆西藏,南边连海南岛都稳稳管着,人口也从几千万涨到了四个亿,那会儿全世界也就这么一个人口多、地盘大的国家。 搁在当时的地图上,清王朝的版图确实唬人,可这看似唬人的家底,早被蛀虫啃得千疮百孔,所谓的“雄”不过是刷了层金粉的朽木,一戳就破。 乾隆朝算是这虚假繁荣的顶峰,可就在这个时候,朝堂上出了个“世界级贪腐标杆”和珅。 1799年乾隆刚死,嘉庆就抄了和珅的家,清单拉出来能吓傻一群人: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万两,还有田地80万亩、当铺75座、银号42座,连珍珠手串都有二百三十六串,每串十八颗的大东珠就有六十余颗。 不算那些没法精确估价的玉器古玩,光实打实的银子和资产就值2.2亿多两,而当时清朝国库一年的收入也就4000多万两,相当于和珅一个人家产抵得上国库五年多的收入。 一个官员就能富可敌国,可见整个官僚体系烂到了什么地步——从地方督抚到州县小吏,都在变着法儿盘剥百姓,漕运、盐政、河工这些本该利国利民的领域,全成了官员们的“提款机”。 老百姓手里的钱被榨干,表面上的人口增长反而成了负担,多地出现“人多粮少”的饥荒,路边饿死的流民和京城酒楼里的山珍海味形成刺眼的对比。 官场烂透了,军队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清朝起家的八旗兵,早年是马背上的精锐,到了康乾后期早就成了一群提笼架鸟的“大爷兵”。朝廷给的军饷被各级将领层层克扣,士兵们连吃饱饭都难,更别说训练了。 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还算有点家底撑着,可到了嘉庆初年,一场白莲教起义就把清军的虚弱打回了原形。 这场起义从1796年闹到1804年,前后迁延九年,清廷调动了十几个省的兵力,耗掉的军费高达两亿两白银——这可是国库五年的总收入,最后还是靠着地方团练才勉强镇压下去。 更讽刺的是,起义军最多的时候也就几十万人,而且大多是拿着锄头扁担的农民,却把装备着火器的清军打得节节败退。 有记载说,当时有些八旗兵上了战场,连马都骑不稳,开枪只会朝着天上放,这样的军队别说“霸”,连守住自家地盘都费劲。 对外方面的“不霸”,更不是什么仁慈,纯粹是没见识加没实力。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带着蒸汽机、枪炮模型这些工业革命的成果,想和清朝通商。可乾隆皇帝压根没把这些当回事,还下旨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直接把人打发走了。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战船和枪炮的技术早就甩了清朝几条街。 而清朝还在抱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放,乾隆二十二年起就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外国商人不仅只能和指定的“公行”交易,还被限制不能在广州过冬、不能带妇女上岸,连信件都得通过行商转递。 这种自我封闭的结果,就是官员和百姓对世界一无所知,道光皇帝后来问英国“地方几许,是否与俄罗斯接壤”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等到几十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只用几十艘战船就轰开了国门,清军的火炮要么打不准,要么炸膛,沿海炮台成了摆设,这时候才明白所谓的“天朝上国”,在工业文明面前不过是纸老虎。 那些看似辉煌的疆域,其实也早有隐患。东北的外兴安岭地区,清朝虽然名义上管辖,却没派多少兵力驻守,俄国人趁机不断渗透;新疆地区刚平定没多久,地方势力还在蠢蠢欲动,朝廷每年要花大量银子维稳,却拿不出钱发展生产;西藏的管理也依赖当地宗教领袖,中央的控制力十分薄弱。 人口从几千万涨到四个亿,粮食产量却没跟上,乾隆后期每年都有地方闹灾荒,朝廷的赈灾粮大多被官员克扣,百姓流离失所只能铤而走险。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膨胀的气球,表面越大,内里越空,稍微一戳就会爆炸。 所以说清朝的“雄而不霸”,从来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内里烂透后的必然结果。官场腐败掏空了财政,军队废弛丧失了战力,闭关锁国隔绝了进步的可能,就算想学着列强去“霸”,也没那个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