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子里都在传一句话:日本现在最慌的,其实不是航母下饺子,也不是火箭炮射程,而

小威武 2025-11-17 14:10:57

最近圈子里都在传一句话:日本现在最慌的,其实不是航母下饺子,也不是火箭炮射程,而是中国哪天真的动手,把他们这些年悄悄埋在中国地下的“钉子”一根根拔出来。 首先得承认,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这些年的交流确实深入到了方方面面,而且日本的交流方式跟美国不一样。美国喜欢搞军事基地、搞明面上的制裁,日本更多是通过民间层面的渗透,比如文化交流、企业投资、学术合作这些看起来挺温和的路子。 就像咱们身边,可能就有日本企业的高管在华工作十几年,中文说得比咱们还顺溜,平时跟街坊邻居处得也不错;还有些打着文化交流旗号的学者,常年在高校做研究,一会儿讲茶道一会儿讲动漫,看着人畜无害。 但正是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交流,才让大家产生了“钉子”的担忧。其实这种担忧的核心,本质上是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这些常年在华的外国人,确实比短期访客更了解中国的情况,比如哪个城市的产业布局有特点、哪个区域的基础设施比较集中,这些信息本身要是正常的商业或学术研究,那没什么问题。 但要是有人借着这些身份,专门去打听不该问的东西,比如电网的关键节点、水库的防汛数据,那性质就变了,这可不是什么“交流”,而是妥妥的非法信息收集。 不过咱们得拎清楚一个关键,不能把正常的交流合作都当成“埋钉子”。就拿2024年来说,中日之间办了不少正经的文化交流活动,北京国际电影节搞了日本电影周,东京国际电影节也展映了中国电影,豫剧团还去大阪演出,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增进互相了解。 还有那些在华合法经营的日本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给咱们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要是把这些都当成“阴谋”,那也太偏激了。民政部去年公布的非法社会组织案例里,确实有打着各种旗号搞非法活动的,但这些案例里没一个是所谓的“日本安插的钉子”,更多是国内不法分子冒名顶替搞诈骗。 真正该警惕的,是那些借着合法身份干非法勾当的少数人。比如有些所谓的“NGO工作人员”,表面上搞环保、搞扶贫,背地里却拿着设备去测绘敏感区域;有些“学术研究者”,开题报告看着是研究民俗,实际调研却专往军事管理区周边跑。 这些人最阴险的地方,就是利用咱们对“国际交流”的包容心,慢慢渗透,一点点收集信息。但咱们也不用太紧张,咱们国家早就有了一套成熟的监管体系,比如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还有反间谍法的实施,就是专门对付这种非法渗透的。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有时候比咱们自己还深,这是不是真的?客观讲,日本确实有不少机构长期研究中国,小到地方方言的变化,大到产业政策的调整,都有专门的报告。 但这事儿得两面看,咱们国家也有很多研究日本的学者,对日本的产业布局、社会动态也了如指掌,这本身就是国际研究的正常现象。关键在于研究的内容是不是合法,有没有涉及核心机密。 要是人家研究的是咱们公开的政策文件、市场数据,那没什么可说的;但要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军事机密、核心技术,那不管是哪国人,咱们的执法部门都不会放过。 再说说所谓“内部爆破”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了。现在咱们的基础设施防护、信息安全保障都比以前强多了,电网、水库这些关键设施都有多重防护和监控,不是随便就能破坏的。 而且咱们的群众警惕性也高了,去年民政部公布的那些非法社会组织案例,很多都是群众举报后查处的。真要是有别有用心的人想搞破坏,不说能不能得逞,光是暴露的风险就极大。 更重要的是中日之间虽然有历史恩怨和现实分歧,但经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日本企业在华有大量投资,中国也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真要是搞“内部爆破”,对日本自身的损失也不小,他们不会这么不理智。 咱们再换个角度想,所谓“日本最慌拔钉子”的说法,其实反映的是咱们自身安全感的提升。以前咱们可能更关注外部的军事威胁,现在开始重视内部的风险防范,这本身是好事。但重视不等于恐慌,更不能搞“有罪推定”,不能见了日本来的学者、商人就觉得是“钉子”。 咱们国家一直强调“开门办外交”,既要保障国家安全,又要欢迎合法的交流合作。就像去年中日之间搞的青少年欢乐跑、传统工艺传承人互访,这些活动都增进了两国民众的感情,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说到底,防范风险的关键不是把门关死,而是把规矩立好。咱们有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有反间谍法,对合法的交流一路绿灯,对非法的渗透重拳打击。那些真正想搞破坏的“钉子”,不管藏得多深,迟早会被揪出来。

0 阅读:6
小威武

小威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