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130万一枚! 美军加勒比部署待发,五角大楼犯愁:谁来买单。 加勒比海最近可不太平,美军一通操作像极了大片里的桥段:航母“福特号”、驱逐舰、核潜艇,浩浩荡荡地扎进加勒比海域,部署的“战斧”导弹随时可投入使用,场面不要太热闹。 每枚导弹130万美元的采购价,若按美军上月授权采购的837枚新型“海上打击战斧”导弹计算,采购资金堆起来都能盖一栋小别墅。 问题来了,军舰开过去,导弹部署好,后续采购与维护的账单谁来给这买单?五角大楼这回真陷入了烧钱游戏里头。 美国海军学会给出了明细,光是这次加勒比部署,就拉去了1.5万兵力,福特号航母、三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还有一艘核潜艇,全是烧钱大户。 要知道,一艘伯克级驱逐舰造价25亿美元,AC-130J炮艇1.65亿美元一架。装备还没上阵,光是维护费就能把人吓退。 安全政策改革研究所专门算过,武器寿命全周期里,七成的钱其实砸在了后续保养和升级上。也就是说,军火商光靠维修合同就能吃饱喝足,导弹采购再多,也只是个开始。这场面看着热闹,背后的经济账单却让人头皮发麻。 洛克希德·马丁是最大赢家之一,F-35、AC-130J、“宙斯盾”系统,还有“地狱火”导弹供应,样样都能捞到好处。这两年光是维护合同就签了31亿美元。 至于“战斧”导弹主承包商RTX公司,上月美军837枚新型“海上打击战斧”导弹的采购订单一来,股价直接起飞。军工巨头们和五角大楼的关系,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通用原子公司拿下141亿美元MQ-9无人机大单,就是明摆着的例子——该订单虽为针对后勤、升级及供货的长期合同,但与美军在加勒比地区的部署需求直接相关。 军工复合体每次危机都能顺势推新装备、签新合同,等于把军事行动和订单捆成一根绳。智库专家都看明白了,美国五大军火商吃掉了三分之一的军方合同,背后还有强大的游说团体推波助澜,军费预算越涨,他们赚得越多。 可问题是,这场豪赌最后埋单的不是军火商,而是美国老百姓。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2023财年国防预算飙到8167亿美元,刷新了历史记录。 钱都去哪了?拿波多黎各基地扩建来说,花的基建费都够当地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了。 美国国内一堆社会问题,医保、教育、基础设施修修补补,钱却源源不断流进军火库。有人批评得很直白,这种烧钱方式,最后算下来,最受伤的还是普通纳税人。 加勒比的这场军事秀,对地区局势也没啥好处。委内瑞拉最近危机有升级迹象,难民问题、人道危机,联合国都开始警告风险。有人说,军事威慑顶多一时管用,没法替代经济发展。 军费砸得再多,社会问题照样如影随形。长远看,地区安全靠的是民生和稳定,不是靠谁的导弹多、舰队大。美国自己也明白这个理儿,可每到关键时刻,还是忍不住走回老路。 美军在加勒比海一通操作,账面上是837枚“战斧”导弹的采购计划,近11亿美元的采购资金就这么敲定了。 其实,这背后是战争经济学的老套路:冲突越大,军工复合体赚得越多,普通人却只能看着账单越来越厚。有人调侃说,这买单的主角永远不会是军火商,最终还是历史和老百姓埋单。 和平与发展才是大势所趋,真要让地区安生,靠外交和民生比靠武器靠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