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临终前提起伟人:主席,我没有出卖你!2015年8月21日,最高职务做到党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在北京病逝,享年100岁。 汪东兴出生在1916年的江西弋阳,那是个穷山沟里的农民家,家里几口人挤在破屋子里,靠着几亩薄田勉强过日子。少年时候,他就接触到一些进步想法,受方志敏影响,1929年投身农民起义,那时他才13岁,跟着大伙闹革命,分田地。1932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成了红军战士,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在队伍里混出头。长征那会儿,他跟着部队翻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啃草根,坚持下来,练就了一身硬骨头。抗日时期,他在后方医院干活,管着伤员救治,协调药品啥的,帮了不少前线弟兄。解放战争打响,他被调到中央,1947年开始负责警卫工作,就这么贴身守护领导人近30年。 说起汪东兴的枪法,那可是出了名的准,从红军时候练起,长征路上打过不少仗。陕北根据地时,他当指导员,后来转医院,管着医疗队,东征西征都参与了。1945年,他还当选党的七大候补代表,那时候他已经在党内有点名气。调到中央后,通过层层考核,成了书记处警卫处处长。国民党进攻延安那次,中央撤离,他带队阻击,靠着地形和少量兵力,拖住了敌人,给主力转移争取时间。那场仗打得巧,损失小,任务完成得漂亮。从那以后,他的工作越来越稳,负责的安保从来不出岔子。 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继续管警卫,1949年陪领导出访苏联,全程布置安保,沿途检查每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回国后,他参与了很多活动的安全,比如上井冈山、游长江,都安排得滴水不漏。1958年,他短暂调到江西当副省长,管农垦厅,抓农业生产,推动技术改进,当地经济有点起色。两年后回北京,复职警卫,继续干老本行。历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这些年头,他守护的不止是个人安全,还帮着保护了不少老同志。 1976年是个转折点,领导健康出问题,汪东兴参与准备工作,守着岗位。9月9日领导逝世,他提出在悼词里加“三要三不要”的内容,由别人转达,自己则继续值守。之后支持华国锋接班,帮着稳住局面,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那三年,他管着大事,协调各项事务,推动工作往前走。1981年,他主动辞职,说自己年纪大了,该让年轻人上位。那时他64岁,为党干了近50年,觉得够了。 辞职后,汪东兴过上普通日子,住在北京胡同里,帮家乡修县志,记录革命经历和战友故事。家里挂着两幅领导的墨宝,一幅《沁园春·雪》,一幅《送别》,他常看这些,回忆过去。每年领导诞辰和忌日,他去纪念堂献花,说几句心里话,坚持了近40年。1985年,有外国记者找上门,给高价让他写回忆录,他直接拒绝,没泄露半点机密。这事让他晚年一直记着,觉得对得起信任。 汪东兴的一生,离不开对党的忠诚,从穷小子到副主席,全靠一步步实干。他拒绝诱惑,守住底线,这在今天看来,也挺接地气的。很多人混得高了,就容易变味,但他没那么干。临终那句话,其实源于对过去的坚守,没出卖任何秘密。2015年8月21日,他在北京医院走完百年人生,留下这份遗产,让人想想革命那辈人的韧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