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军事对峙已到剑拔弩张之境! 中国军方宣布,将于11月17日至19日在靠近日本鹿儿岛的黄海敏感海域举行实弹军事演习,这片海域紧邻日本最南端,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选择在黄海、靠近鹿儿岛的地方军演,这步棋下得非常精准,黄海,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关键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如今在这里演习,难免让人产生某种历史联想。 而对面的鹿儿岛,本身就有日本重要的自卫队基地,堪称日本西南方向的“门户”,在这种“家门口”展示肌肉,其中的战略信号,不言自明。 其实,中日在海上的这种“互动”近几年已成常态,自从2013年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以来,日本方面几乎每次都紧盯着中国海军舰机穿越宫古海峡等水道的动向。 这次的黄海军演,可以看作是这种长期博弈的最新一章,也是中国旨在突破所谓“第一岛链”封锁的战略努力的一部分。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中国在自家附近海域搞演习,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给沿海国的权利,但问题就出在,海洋划界本身就很复杂,这片海域哪里是专属经济区,哪里是公海,中日双方的理解未必一致。 日本可能会觉得演习离他家“后院”太近了,而中国则坚持是在自家合法范围内活动,这种对规则理解的“模糊地带”,本身就是潜在摩擦的温床。 再说回演习本身,“实弹”两个字是关键,这可不是摆摆样子的航行,而是真刀真枪地检验部队在复杂环境下的实战能力,可能涉及反舰、防空、反潜等多个现代海战科目。 在这种敏感区域展示这种能力,既是对自身军队的锤炼,也是对潜在对手的一种“实力公示”。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就能看到,这场演习背后,其实是东亚乃至整个印太地区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国海军正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护卫”,越来越多地走向深蓝,而传统上主导西太平洋的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日本,自然会感到不适应和不放心。 这就陷入了一个“安全困境”:一方觉得是正当自卫的举动,在另一方眼里可能就成了挑衅和威胁。 于是,美国加紧推进“印太战略”,日本也大幅调整安保政策,甚至谋求所谓的“反击能力”,而中国的军演,既是对这些动向的回应,也是自身实力增长后维护利益的必然之举。 说到底,黄海上的炮声(哪怕是演习的炮声),其回响远不止于军事层面,它是一场复杂博弈的缩影,每一次导弹的发射,既是在检验武器,也是在传递政治信号,更是在悄悄塑造着未来东亚秩序的轮廓。 说实话,看到中日军事对峙的消息,我的心情有点复杂,一方面,这确实是现实政治的冰冷写照,但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被某种惯性思维给困住了?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新的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原有秩序的动荡和摩擦,英国、美国当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今天中国实力增长,其军事力量走向远洋,从历史逻辑看,并不意外,而日本作为美国联盟体系的前沿支柱,对此感到警惕,也是地缘政治的本能反应。 但问题是,我们21世纪的人类,还要重复19世纪、20世纪那种“强国必霸”、“零和博弈”的老剧本吗?我觉得不应该,也完全可以不。 对中国来说,展示肌肉固然能体现决心,但如何化解邻居们的“心病”可能是个更长期的挑战,实力强了,朋友反而少了,这种局面肯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军事透明化、主动的军事外交,可能和研发新式武器同样重要。 对日本和美国而言,或许也需要调整心态,试着去理解和适应一个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的地域,一味地用加强军事同盟、围堵遏制的老办法,有时候反而会激化矛盾,让局面更难收拾。 说实话,东亚现在最缺的,可能不是一个更强大的军事集团,而是一个能包容各方、共同商谈规则的多边安全架构,我们现在有的多是双边军事同盟,这种“选边站”的模式,本身就容易制造分裂。 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或许在于大家能不能一起创造点新东西:建立一个既尊重现实,又能管理危机、建立信任的多边平台,先从反海盗、联合救灾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起来,慢慢积累互信。 黄海的波涛之下,藏着东亚未来的两种命运:是走向对抗的深渊,还是开辟合作的新路?军演的炮火总会沉寂,但国家间如何共处的考题会一直摆在我们面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智力较量中,最厉害的武器可能不是航母和导弹,而是我们能否打破思维定式,拥有想象未来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