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红线反涨粉?高市早苗的“愤怒经济学”。 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我们总以为激怒一个主要贸易伙伴是政治自杀。但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却上演了一出反常戏码:她公然踩踏台湾问题红线,引来中方雷霆反制,支持率却不降反升。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愤怒经济学”——她正在将中国的愤怒,兑换成自己的政治资本。 这究竟是怎么操作的? 第一步,“点火”并预设剧本。高市早苗在国会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论,这并非一时口误,而是一次精准的政治投资。她深知,这句话必然招致中方最强烈的反应。而这,正是她剧本里最关键的一环。 第二步,将反制“武器化”。当中方发布赴日安全提醒,这一记打在日本旅游业“七寸”上的经济重拳时,高市和她的支持者们立刻开始了他们的表演。他们不反思挑衅的代价,反而将中方的反制描绘成“经济胁迫”和“无理打压”。于是,中方的愤怒,被巧妙地包装成了对日本“国家尊严”的攻击,成了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最佳燃料。 第三步,收割政治红利。在右翼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高市早苗的形象从一个鲁莽的挑衅者,被塑造成一个“敢于对抗中国压力的强硬领袖”。那些因信息茧房而对中国抱有偏见的民众,自然会将选票投给这位“英雄”。近半数民众赞成武力介入台海的民调,正是这场“愤怒经济学”收割成果的体现。 独特的见解在于:高市早苗的崛起,揭示了一种危险的全新政治范式。在过去,外交冲突是成本,需要极力避免;而现在,对于某些投机政客而言,外交冲突本身成了一种可以被开采的资源。他们不再通过解决问题来赢得支持,而是通过制造和激化矛盾来巩固权力。 这种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自我强化:挑衅越激烈,中方反应越强烈;反应越强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越高涨;情绪越高涨,政客的支持率就越稳固。这是一个通往失控的螺旋。 日本国内已有清醒者走上街头抗议,但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喧嚣的民族主义浪潮中。高市早苗的这场豪赌,赌上的是整个地区的和平与日本自身的经济未来。当一个政客发现,贩卖愤怒比创造繁荣更容易时,她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而这,才是我们所有人应该警惕的真正危机。

